中新社武汉9月18日电 题: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告别故土迈向新生活
作者 章敦华 艾启平 曾灿
18日上午,湖北省省长王国生在十堰郧县宣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移民安置任务圆满完成。这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工作全面完成。
七年前,按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设计安排,位于湖北十堰的丹江口大坝开始加高工程。由于水位抬升,丹江口湖北库区18.2万人面临搬迁。
故乡人故乡土
15日至18日,顺着蜿蜒的盘山公路,记者从湖北十堰丹江口市行至均县镇、郧县。车窗外,浩淼的丹江口水库在葱茏的秦巴山腰里蜿蜒。
今年57岁的赵久福,原是十堰郧县安阳镇余咀村人。2010年4月,赵久福和同村57户、263人一同迁往湖北黄冈的黄湖移民新区。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因修建丹江口大坝,安阳镇就外迁了1000余人。安阳镇32个村,有23个是移民村。提到外迁,当地村民就怕:不会种水田、怕平原。
赵久福是村支书,在村里颇有威望。村民们提议:只要赵书记搬,我们就搬!赵久福年逾80的父母都在十堰,家里六姊妹,也只有自己外迁了。除了一个小儿子在团风工作外,两个女儿都嫁在了十堰。妻子杨秀华,一开始极力反对外迁,他们争斗过,甚至闹过“要搬就离婚”,可老赵还是搬了。
十堰到黄冈,有500多公里。亲朋都在十堰,晕车的杨秀华一年只能回十堰省亲一次。
“妹妹一打电话就哭,说你怎么六亲不认了,都不惦记着来看我们。但是没办法,为了大家的幸福,只有克服自己这点困难。”杨秀华含泪说。
中国人自古难舍故土。在郧县柳陂镇卧龙岗社区移民安置点,该镇金矿村四组移民吴辉70岁的老母亲,搬家时将十年前准备的棺材也一并带到新家。
吴辉说,棺木现在肯定是用不上了,但是不搬过来,母亲就会不高兴。
新家园新生活
位于黄冈市团风县团风镇的黄湖移民新区,是南水北调中线最大的一个移民安置区,这里居住着从十堰搬迁来的移民874户、3723人。
走进移民新村,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排排齐整美观的新房,水、电、天然气皆通,医院、学校、健身广场一应俱全。不远处,便是开垦的农田。
来到这里时,57岁的权立秀正带着她4岁的孙子,在广场的体育器材上健身。不远处,崭新的新区小学下课铃声响起,一群孩子簇拥着冲出教室、涌到操场上。
“现在的房子比原来的土坯房好多了,不用走山路,对老年人来说很方便。家里经济条件也比以前好多了。”健谈的权立秀告诉记者。
“搬迁后,湖北移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97平方米增加到31.3平方米;人均耕地面积也由原来的0.8亩增加到1.5亩。”湖北省移民局四处处长王文杰介绍。
据团风镇党委副书记杨辉胜介绍,由于山区和平原的耕作方式不一,许多移民还不习惯这里的种植方法,新区的土地流转率达70%。
租出了土地,移民就得靠创业、就业来生存、致富。团风通过职业培训,将900余移民送上工作岗位,还通过减免税费方式,鼓励村民自办经营。
汉江水移民情
移民工作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为了输送北方一泓清水,湖北、河南共有34万南水北调中线移民离开故土,付出艰辛。
丹江口市均县镇党委副书记刘峙清,在22批移民外迁过程中,因劳累过度,2011年突发脑溢血去世。在中线移民过程中,湖北就有8名干部因公殉职。
湖北省移民局副局长陈万波介绍说,丹江口水库移民搬迁,是继三峡工程后中国最大的移民迁安工程。丹江口水库移民中,外迁安置的有7.7万人,安置点遍布湖北21个县市区;内安后靠的有10.5万人,其中有8万人是农民。
年过六旬的十堰籍女作家梅洁,因病跪着著完42万字的南水北调纪实文学作品《汉水大移民》。她深情地说,“跪著”是她为这片土地和人民跪下了。
丹江口水库将于2013年底完成主体加高工程并开始蓄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也将于2014年汛期后全线通水。届时,汉江之水,将直抵北京。(完)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