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邓伟 通讯员 余成玲 曹妤
“现在的年轻人有点眼高手低,怕吃苦,不想当一线工人,想招勤学肯干的,真是不容易。”
今年的“春风行动”中,在多地的招聘会现场,都能听到类似声音。不少用工企业担心,新一代产业工人会面临“断档”。
“不能以偏概全,其实不少‘00后’已走上了流水线,想招到年轻人,得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仙桃市劳动就业局副局长王桂红有不同的看法。
对话背景
打工大县——通城
通城县位于我省东南部,是传统的劳务输出大县。2018年,该县外出打工人数为14.14万人,省内县外就业9711人,省外就业13.17万人。外出打工群体中,51%集中在粤港澳大湾区,28%在长三角,9.5%在环渤海地区,11.5%分散在其他地区。
用工大市——仙桃
仙桃市地处江汉平原,是我省除武汉市之外最大的台商聚集区域,全市共有台资企业60余家,医药化工、食品加工、机械电子等产业较发达。2018年,该市新增就业2.5万余人,20余家人力资源企业有组织地引进外地务工人员1.2万余人。
“00后”看重的不仅是薪资
仙桃市:“00后”已长大成人,在我们仙桃,有300多人走上了产业一线。
通城县:你们的工厂靠什么吸引了他们?
冬日里,走进温暖的车间,整齐划一的流水线让人眼前一亮。
2月18日,仙桃市康舒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组装车间,流水线缓缓运转,工人们紧张有序地忙碌着,生产电脑配件。
一条流水线上,70余个工位。电路板通过传送带运到工位,工人操纵电动螺丝刀,将螺丝精确安装到相应位置,每两秒钟一次。
“00后”小伙子叶寒钢,就在其中的一个工位上。只见他聚精会神,左手扶住电路板,右手上下翻飞,麻利地重复着一次又一次操作。一天的工作中,他要安装4000多颗螺丝。
这名来自该市长埫口镇的农村小伙刚满18岁,去年,他来到该企业,进行了几个月的岗前培训,今年1月正式上岗,成为一名产业工人。他说,工作期间,他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目前,对于电路板上的零件,他基本能认全。“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其实很有意思。”说这话时,他语气诚恳,眼里有光。
厂里像叶寒钢这样的普工,月工资约4000元,厂里包吃包住,待遇在当地属于中等偏上。“我觉得挺满意,厂里是8小时白班工作制,每周还有一天休息。”叶寒钢坦言,年轻人最怕没日没夜地加班,“人不能成为机器,工作之外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下班后能有时间自学电子知识,边工作边充电。他希望,能从普工成为一名多功能工,再进步到组长和领班。
今年,这家工厂共招聘了6名“00后”,杨芬也是其中一位。这名来自汉川市的女孩,此前在技校就读幼师专业。“觉得这家工厂能学些技术,当工人更有前途。”去年底,她按照自己的想法,果断转型。
“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解决温饱的压力,除了薪资外,他们还看重个人能力提升和事业进步空间。”王桂红表示,该市今年的新增就业人员中,共有300多名“00后”走上产业一线。这主要得益于当地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产业链布局日趋完善,提供的岗位越来越好。
“新生代难招”背后的思考
仙桃市:产业发展,需要不断补充新血液,期待更多“新生代”投身进来。
通城县:加快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要给他们提供高质量的岗位。
2月19日,元宵节,在打工大县通城,湖北三赢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正忙着招工。
车间里一派繁忙,400多名工人全员上阵,在流水线上赶工,大大小小的订单还在不断涌来。
“普工不够用,特别是年轻人。”该公司经理刘传福表示,该厂的普工年龄集中在30岁至42岁之间,但他们更希望主力是28岁以下的年轻人。因为,企业生产的手机摄像头零件尺寸小、精度高,年轻人的眼力和双手灵活度更适应操作需求。“4月的生产高峰期,我们需要1000名普工,才能完成订单。”
连日来,刘传福时常去工厂对面的通城县客运站转悠,只见大批的年轻人提着大包小包,随着打工大军向外地进发。据车站统计,该站平均每天外出务工人流约4000人,元宵节过后会更多。
刘传福反复思考,为啥一个县城里的企业开出4000元“高薪”,却留不住年轻工人?
“还是因为产业竞争激烈,生产效率又不够高,提供不了让年轻人满意的岗位。”刘传福说,如果厂里能让工人不加班,就算工资降到2500元,当地年轻人都愿意来。然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由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品附加值偏低,流水线必须日夜不停连轴转,确保在市场主流产品更新迭代之前把成本先赚回来,才能不亏本,这也是大多数“招工难”企业的共性。
“低成本、高强度的用工方式必须淘汰了,要想吸引新生代,产业必须加快升级。”通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支部书记冯震认为,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提高生产效率,换取时间成本,是用工企业提高岗位吸引力、可持续发展的好路子。劳动部门一方面要加大新生代产业工人培养,为他们送培训、指方向,另一方面要加强引智工作,助推企业升级,用好用足政策,创造更多高质量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