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为迎接军运会比赛,武汉体育馆进行了整修,目前所有工程已基本完工
图为:建馆初期的体育馆 武汉体育馆供图
图为:中国女排在运动员休息室合影 武汉体育馆供图
楚天都市报记者徐平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邹斌
日历标签
1956年5月6日,武汉体育馆正式开馆。作为苏式建筑,它与武汉剧院、武汉展览馆齐名,是武汉上世纪50年代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当时城市的骄傲。
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在这里接见过武汉科学技术工作者;80年代,夺得三连冠的女排姑娘在这里打过表演赛;而韩爱萍、童辉、周继红、乔红、陈静等14位运动员从这里起步,走上更大的舞台。
自1956年5月6日开馆至今,位于汉口解放大道612号的武汉体育馆历经63年的风风雨雨,依然矗立在原址之上,成为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之一。过去的这个五一黄金周,不少的外地游客在此驻足,并与之合影。
更令人惊叹的是,63岁的武汉体育馆将于今年10月承接军运会跆拳道比赛,续写不老传奇。
武汉首座大型室内体育馆
馆长65米、建筑面积14490平方米,站在2019年的时间点上看武汉体育馆,你会轻易感受到它内部空间的逼仄。但在63年前刚刚落成时,它却让武汉市民为之震憾。开馆之日,许多人来到现场看稀奇,它是武汉市第一座大型室内体育馆,条件在当时属于全国一流。
在体量更大、更为先进的洪山体育馆建成之前,武汉体育馆在第一的位置占据了30年,在此期间共承办各类大型体育比赛3200余场,其中包括80余场国际赛事。除此之外,这里也是省市政治活动、群众集会的重要场所。1958年4月6日,毛主席在这里接见了武汉科技工作者。据当时的亲历者回忆,直到会议开始前,他们才得知毛主席将来到现场与大家见面,这也让5300多名与会者激动不已,共同唱起了《东方红》。
这里还留下了外国政要的身影。1980年1月,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访华的国防部长,布朗从北京来到武汉,不仅参观了武汉体育馆,还进行了游泳、网球等体育活动。
中国女排在江城掀起热潮
前苏联国家举重队、捷克斯洛伐克体操队、中国乒乓球队——这些年来,尽管有不少优秀运动员及运动队到访过武汉体育馆,但最轰动的还是1985年6月中国女排来汉训练和参加表演赛。来到武汉之前,女排姑娘们刚刚取得了三连冠,国内掀起一股学习女排精神的热潮。
受邀来汉后,中国女排在武汉待了5天时间。在这5天里,她们的训练及比赛所在地武汉体育馆,成为省市及全国媒体的焦点。省市领导先后四次会见女排,并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大会。“武汉观众太热情了,又很有礼貌。”多年后回忆这次武汉之行,当时的女排队长郎平说。在女排来汉前,一位市民给时任武汉市市长吴官正写信,“在思念已久的排球女将即将到汉时,我惭愧地拿出区区10元钱,请市长代我买几斤水果糖,给每个排球姑娘分几粒,表达一下我的心意,甜甜姑娘的心。”这封信转交给中国女排后,也让她们深为感动。
中国女排对外开放的三次大运动量训练课,以及她们与湖北女排、湖北青年男排的三次表演赛,均是人气爆棚,一票难求,甚至连周边商店的排球也被一售而空,武汉市邮票公司还专门发行了欢迎中国女排来汉访问的明信片。那些疯狂“追星”的场景,成为那个年代年轻人难以忘怀的一段青春记忆。
14位冠军从这里走出去
最让馆长张国华引以为傲的,是从这里走出去的14位奥运及世界冠军,“可以说,在全国的场馆中,能拥有这份特别荣耀的只有武汉体育馆!”
武汉体育馆业余体校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体育人才。从这里先后走出周继红、乔红等奥运冠军,以及韩爱萍、童辉等世界冠军。
1984年为中国队夺得第一枚奥运会跳水金牌的周继红,是湖北省和武汉市体育史上第一个奥运会冠军。小学时,周继红在汉口合作路体育馆业余体校学习体操,而将她引入跳水之路的是后来成为湖北省体育局局长的肖爱山。当时,肖爱山是湖北跳水队的一名教练员,由于可直接挑选的跳水苗子很少,于是肖爱山决定另辟蹊径,到体操队去挑队员,这样,12岁的周继红被肖爱山选入了武汉体育馆业余体校学习跳水,并由此踏上更高的平台,成为奥运冠军。
如今,那座陪伴周继红成长的露天跳台,依然静静地矗立在武汉体育馆外。“每到冬天,我们只能到邻省去训练,并且还只能趁别人不训练的时段加紧练习。”回忆当年的艰苦条件,肖爱山如是说。近年来,省市跳水队已经拥有了多座更为先进的室内跳水台,这座跳台已经停止使用,并在等待一个全新的开始。
在这座跳台附近,有一块不大的网球场,“李娜、李婷等湖北网球名将都曾在这里训练。”张国华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1994年,李娜进入省网球队后,余丽桥就带着她在这儿苦练,当时还是一片土场。
10月举行军运会跆拳道比赛
武汉体育馆主馆落成后,在其周边又先后配套兴建了网球场、篮排球两用场、举重场、游泳池等,使其成为融比赛、训练配套为一体的综合体育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汉体育馆面临年久失修、设备陈旧等问题,2001年被鉴定为局部危房,体育功能日渐消失,几乎成为瓷器展、家具展等商业展览的专门场地。
2007年,在第六届城运会前,武汉市决定对体育馆进行首次改造。“这是建馆后的第一次改造,所以各方都相当慎重,最终定下了整旧如旧的原则,尽力保持旧有的风貌。”张国华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自2005年7月开始施工,到2006年7月竣工,历经12个月,当武汉体育馆再度呈现在市民面前时,面貌焕然一新。
除了加固墙体及穹顶外,施工方还对内部进行了“大手术”:主馆设置活动座椅1682个,比赛时,梯形状的一排排座椅伸出,供观众入座,中间留有一个标准篮球场。平时,这些座椅折叠在场馆四周,留出空间作为羽毛球运动场地。场馆还新增了制冷空调、电子显示屏等,并可满足电视直播的需要。
为迎接军运会的跆拳道比赛,武汉体育馆又对外部墙面、内部设施进行了整修,同时进一步强化了供电、安保、新风等系统保障,目前所有工程已基本完工。张国华还表示,军运会后,武汉体育馆将继续推出惠民举措,让更多市民能够走进体育馆,享受到健身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