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严怡然) 十堰茅箭区司法局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号召,根据区委打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要求,结合区域实际创新性地构建了基层治理新模式——“246+”工作体系,旨在通过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法治实践,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助推诉源治理,有力推动基层社会管理法治化进程。
“246+”行动首先着眼于“两个全覆盖”的实施,即律所包联社区全覆盖和律师进乡村全覆盖,律师参与重大决策、疑难案件调解全覆盖。律所与社区的全面对接以及律师服务触角深入到每一个乡村,通过整合律所资源,精准匹配需求,每村每居都能享受到定制化的法律服务,让法治成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关键钥匙。
在此基础上,行动建立了四项机制,建立包括定期服务、请示报告、回访调研、联络沟通在内的四项机制。不仅确保了律师服务的频次与质量,还搭建了快速响应问题、实时反馈民声的桥梁,使律师能更贴近群众,更迅速介入矛盾调解,真正实现共治共享的治理目标。
通过不断深化律师服务基层的广度和深度,将优质的法律服务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结合,充分扩展原本律师“246”中的六大职责,加强对人民调解员、乡村法律明白人或法治带头人等基层法律工作者的培训,提升基层工作者依法化解问题的能力水平;同时还增加了为企业提供“法治体检”,助力企业规避风险,确保合法合规经营,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另外还有律师积极参与村居建设工程、土地流转等事宜法律支持等内容。这些举措对推动基层依法治理、服务和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茅箭区的这一举措,是对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积极探索。它标志着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指导下,法治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惠及城乡每一个角落,为人民群众带来了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安全。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也涌现出许多为民众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的典型事迹。
作为“246+”行动的缩影,某村法律顾问陈运勤律师在一起土地承包案件中充分发挥了律师专业能力,成功化解了一起长达数十年的土地流转纠纷。茅箭辖区某一村民小组与某公司签订《土地承包合同》,约定公司承包该小组的49.63亩集体土地,用于观赏树木种植,约定了承包期限和费用。后该公司仅支付了第一年的承包费,合同到期后也未续签,而土地也持续由公司股东占用,村小组一直追要无果,村民小组的利益无法保障。
在此情况下,村委会邀请了法律顾问陈运勤律师参与案件。律师在了解相关情况后立即前往市监局调查该企业工商档案。档案信息显示:该公司已于数年前注销,股东表示公司债权债务已清算完毕,如有债权债务由股东负责承担。基于查明的事实,陈运勤律师向该村民小组分析了本案的责任承担主体、村小组的诉求及风险情况。经村小组和律师协调,双方同意通过调解解决本案。经过反复沟通,双方终于达成调解协议:确认由股东限期内将土地全部返还给村小组;股东所欠租赁费38.5万元,分期予以支付,并且无力偿还的部分可以地上树木抵债。调解协议签订后,股东即刻支付了第一期租赁费用。本案中律师凭借专业知识和调解沟通能力有效维护了村民小组的合法利益,并将矛盾纠纷成功化解在基层。
2024年5月,某街道辖区司法所收到广东省某监狱公函,要求属地接受刑满释放人员宋某,同时指出其在监狱服刑期间鉴定为精神分裂症,建议将其列入重点人员帮教。次月,街道邀请某医院对宋某进行精神病筛查访视和风险评估鉴定,鉴定结果风险等级为4级。社区经多方调查了解到宋某家庭情况异常,无人接管宋某,存在重大社会风险。
事件发生后,社区及时就此事与社区法律顾问刘学永律师进行咨询沟通,律师提出了两点建议:1.及时组织对患病刑释人员进行精神病鉴定,根据鉴定结果决定是否送医治疗;2.由社区根据《精神卫生法》和《民法典》相关规定,为患病刑释人员指定监护人。最终社区采取了律师建议,将宋某兄弟姐妹四人指定为宋某的共同监护人,承担监护人的职责,照顾好他的日常生活、疾病治疗和处理好相关事务。并告知如对居委会指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现宋某正在十堰市茅箭医院接受治疗,同时社区也在积极为其申请社会低保救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费用。
上述案例充分体现了茅箭区的律师“246+”行动已深入到基层社会治理的每一个“毛细血管”。律师“246+”,不仅促进了法治理念的生根发芽,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有效提高了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更是为为平安茅箭、法治茅箭建设提供了关键作用,成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