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襄阳分公司 > 十堰新闻 > 十堰滚动播报

湖北竹溪:乡村“沉睡资源”成农民增收“聚宝盆”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31日17:30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付延峰 孟正圣)10月29日,天气晴好,位于湖北十堰市竹溪县水坪镇大石门村的“仙暇小镇”景区游客如织,近百台车辆停放在景区门口。“一亩多旱地,种不动,流转后不仅有租金,年终还有分红。”该村一组村民全守秀看着门前不远处的的“仙暇小镇”欣喜地说道。

全守秀今年54岁,家里有1.373亩旱地,由于丈夫和女儿外出务工,旱地一直荒芜着。今年5月,全守秀得知村集体联合经营主体发展“仙暇小镇”文旅项目后,主动提出将自家旱地折算入股,用于开发林下乐园,每年除获取土地流转金1098元外,预计还可获得年分红700余元。

十堰市竹溪县水坪镇大石门村的“仙暇小镇”景区。通讯员 供图

大石门村位于竹溪县水坪镇西部,有5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301户981人。该村距城区约8公里,紧邻346国道和高速路口,交通便捷。2012年,得益于新农村建设试点,该村不仅通村主道由土路升级为水泥路,村民的老房子焕然一新,还引来经营主体建起200多亩的植物园,该村也先后获评“国家森林乡村”“湖北旅游名村”等称号。

然而,随后由于发展运营方式未获得广大村民参与、支持,该村一度沉寂近10年,当年由经营主体建设的大量商铺及植物园均成了闲置资产。

大石门村并非个例。长期以来,在广大农村地区,土地、山林、房屋等资源,为各个农户家庭承包经营、所有,普遍以“低小散”的形态存在,难以形成规模优势,有的甚至长期“沉睡”。如何让让土地、山林、房屋等资源要素“活”起来?

今年以来,竹溪县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为抓手,大力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最大程度地激活劳动力、土地、山林等资源要素,实现闲置资源资产向文创旅游产品的华丽转变、村集体和村民从低收入向高收益的转变、乡村运营从单一行政力量向多元市场化转型转变。

在此过程中,竹溪县一改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方式,积极探索资源活化的新模式,将集体土地、林地、水域、闲置房屋、设备等资源要素,通过协商评估作价,以一定形式入股企业、合作社及其他实体,从而获取股份权利,推动实现利益共享。

十堰市竹溪县水坪镇大石门村的“仙暇小镇”景区。通讯员 供图

大石门村党支部书记周乐芬介绍,依托大石门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由村集体与经营主体联合成立竹溪县吕小仙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引进专业人才,共同实施大石门仙暇小镇项目。项目利用300亩闲置苗木基地开发林下乐园、萌宠乐园、森林木屋,利用40亩山场开发山地飞车、玻璃水滑,利用20亩荒芜沼泽地开发水上乐园,利用5500平方米闲置商铺开发仙暇酒楼、康养中心等方式,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让“老树发新芽”。

“最关键的是,实现了全体村民都是参与者、受益者。”周乐芬介绍,项目共投资7000万元,其中村集体将山场、林地等闲置资源和政府项目投资进行评估量化,折算股金3829万元,占股54.7%;经营主体通过固定资产和现金投资3171万元,占股45.3%。村集体所有的山场、林地等资源资产在折算成股份后,给全村301户村民配股,针对52名五保、低保、重残对象在配股基础上再赠1股。同时,将辖区168户村民257亩闲置土地折算为2570股,入股到运营公司,实现“村民变股民”。

“这是共赢的方式,合作心甘情愿。”经营主体负责人程琰说,尽管投资了3000多万,但公司近4000平方米、闲置了近10年的房产盘活了。仙暇小镇自9月28日试营业就火爆出圈,每逢周末、节假日,村里堵车堵两三公里。截至10月27日,综合收入近100万元。

一业兴带动百业旺。3年前,大石门村村民余印彩开办的农家乐,生意一直不温不火。可自大石门仙暇小镇开业后,余印彩整天忙得像个陀螺。

“以前一天最多也就接待一两桌客人,现在10个包厢都得提前预订。”余印彩说,不仅农家乐增收明显,而且通过土地入股和村集体配股,年底还有1600元的保底分红。

在竹溪县,受益于“三变”改革的并非只有大石门村。

今年以来,竹溪县在大石门村、黄花沟村、庙耳沟村等5个村先行试点“三变”改革,让乡村的房屋、土地、山林等“沉睡资源”摇身一变,成为村民增收的“聚宝盆”。据初步统计,今年这5个试点村的村集体年收入有望增长50万元,农户年增收将近5000元。

【责任编辑:雷杉】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