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郝金鑫)10月12日,秋日细雨飘零,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黄龙镇大坝码头的水面泛起粼粼波光。国网十堰供电公司黄龙供电所副所长闵昌军、王正洲等7名供电员工登上小船,沿堵河驶往堰石村,对电力线路开展巡检,守护村级光伏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
黄龙镇地处鄂西北边远山区,堵河蜿蜒穿境而过,百姓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小镇共有13个村落,其中,堰石村地理位置尤为特殊,出入不仅需要穿越山脉,还需要划船过河。2016年8月,十堰市农业农村局在该村拨款兴建100kWh容量的光伏电站,让村集体有了一份稳定的经济来源。此后,光伏电站便成为黄龙供电所的重点帮扶项目。
“昌军啊,村里的光伏不好用了!”12日清晨8时,堰石村村委会主任王世宝拨来求助电话,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黄龙供电所的宁静。受华西秋汛持续降雨影响,光伏电站突然失去通讯联络,村村通道路也因山洪冲刷而坍塌,如果供电所不及时掌握其发电数据,将影响到当月电费核算及发电效益。
闵昌军迅速做出判断,他通知同事组建抢修专班,队员们从表库取出备用电表,各自拎着工具包及电线、绳索等物资,驾车赶到黄龙镇大坝码头。“检查一遍救生衣!进村后先排查10千伏线路,及时清除树障!”闵昌军沙哑的声音在风中格外清晰,他一边帮队员们系紧救生衣卡扣,一边反复叮嘱安全事项。
10月12日,湖北十堰张湾区堵河上,国网十堰供电公司员工乘船前往黄龙镇堰石村,抢修光伏上网设备。郝金鑫 摄
小船缓缓驶离岸边,刚到河心,便被湍急水流掀得左右摇晃。队员们半蹲在狭窄船舱内,双手牢牢攥紧船舷,冰冷河水不时溅湿衣衫,寒意顺着毛孔往里钻,却丝毫未动摇他们的前行决心。40分钟的航程后,小船靠岸堰石村。队员们来不及停留歇息,又踏上了布满碎石的山间小路。松散的石子踩上去咯吱作响,稍不留意就会滑倒,大家深一脚浅一脚艰难行进,每个人的裤子都沾满了污泥。
抢修队伍行进约20分钟,抵达了10千伏枣园公用线石化支线。眼前的场景令人揪心:山坡上落石遍地,部分茂密的树梢已逼近电杆及高压线,随时可能引发线路跳闸。“分头行动!一组清除树障,二组排查光伏设备!”闵昌军抹了把脸上的汗水,迅速下达指令。
风雨中,队员们手持弯钩、镰刀、绳索,小心翼翼地清理线路旁的树障。孔斌身材高大,他站在斜坡上,用绳索将树干固定住,闵昌军双手紧握镰刀,一点点修剪靠近高压线的树枝,再慢慢放至地面,生怕树枝掉落时损伤线路。另一边,同伴王正洲带领二组队员直奔光伏电站。
“电表互感器模块受损,电线也老化破损了!”王正洲打开光伏板旁的配电箱,很快找到故障原因。他和3名队员掏出随身带来的新电表,蹲在地上麻利地拆线、接线。其他队员们则趁机清理光伏板面的浮尘和板下的杂草,“浮尘多了会影响发电效率,得趁这次上来彻底清理干净。”队员李才伟一边作触摸式检查,一边说。
10月12日,在湖北十堰张湾区黄龙镇堰石村光伏电站,国网十堰供电公司员工在一丝不苟地执行着光伏板电气线路的“触摸式检查”任务。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该公司组建专项巡检队,每月开展防雷接地、逆变器调试、线路维护等“体检式”排查,主动消除各类安全隐患,用专业守护让“阳光收益”稳稳落袋。郝金鑫 摄
半小时后,新电表安装完毕,光伏电站与供电所的通信链路成功接通,所有人看着逆变器显示屏上重新跳动着的发电数据,都松了一口气。
前些年,为支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蓄水,堰石村实行生态搬迁,村民们已陆续搬离山村。如今,村里10千伏石化支线仅仅为光伏电站提供上网通道,5.5公里线路、1台100千伏安的公变成了深山里特殊的“电力动脉”,也是光伏发电上网的关键设备。“哪怕只有一家客户,这条线路的运维工作就不能停!”闵昌军介绍,每次跋山涉水来到堰石村,他都会带着队员们去光伏电站走一遍,检查线路、消除隐患。这次巡检结束后,他们又特意绕到山后一处养牛场,仔细检查电采暖设备,确保养殖户秋季用电安全。
从清晨出发到完成抢修,队员们连续奔波了近7个小时,工装被河水和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身上。当夕阳穿透云层洒向堵河,闵昌军与队员们立在码头岸边,眺望远方山峦,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这片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地,他们以坚守丈量着责任,用专业守护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为守护绿水青山默默贡献着自身力量。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