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张睿琼 董样样)10月中旬,“笔润竹山·文承庸风”2025年秋季文学创作培训活动在竹山一中报告厅举行,近300名作家和一中师生齐聚,开启文学探寻之旅。

“笔润竹山·文承庸风”2025年秋季文学创作培训活动举行。通讯员供图
竹山人曾饱受水土流失之苦,踏上水土保持征程,让生态环境重焕生机。如今,竹山县天然森林是宝藏,广袤林海中古木参天,金丝猴跳跃、红腹锦鸡起舞。果园与生态林承载着农民丰收的喜悦,绘就乡村振兴画卷。这里还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家园、调节气候与涵养水源的天然屏障,竹山人守护生态平衡,镌刻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密码。
竹山是文人墨客心驰神往地之一,从《诗经》“竹苞松茂”的赞美,到历代文人对山水风情的描绘,这些文学作品成为竹山文化的重要象征,文学薪火代代相传。县文联主席操儒舜称,将文学课堂引入校园,是为年轻一代播撒文学种子。县委常委、统战部长熊应标,市作协主席操建华也强调,文学是精神瑰宝,更是“振兴县中”、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的支撑。
活动现场,“笔润竹山·文承庸风”背景板彰显着文学盛会的使命。全十堰市作家代表满怀热爱与期待而来,一中学生们也兴奋好奇这文学养分。

《大武汉》主编、中国作协会员郑因授课。通讯员供图
培训会上,《大武汉》主编、中国作协会员郑因以《阅读与文学创作》为题,结合自身创作经验,剖析小说、散文的情感层次与叙事张力。她指出阅读是创作基石,鼓励学员多读不同类型书籍,丰富知识储备。她还分享了自己年轻时突破创作瓶颈的经历,大量阅读经典后,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得到提升。

《中国报告文学》特聘作家、《散文选刊》签约作家王建生授课。通讯员供图
《中国报告文学》特聘作家、《散文选刊》签约作家王建生聚焦散文与报告文学,用自己作品《大明湖赏柳》《一条路四十年》《天地丰碑》的创作经历,解析“于平凡处见真章”的写作秘诀。他认为生活处处有素材,要从中挖掘素材,关键要善于发现、找到亮点,真实细腻的描写。报告文学需真实反映事实,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写好作品关键是投入真感情。
两位专家讲解深入浅出,如钥匙般为学员打开创作新大门。县作协会员周俊感慨,讲座解决了她写作的困惑,让她对创作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采风中,刘家山“竹山书房”书香四溢,藏书丰富、环境优雅,是读书写作的理想之地。年轻作家小李挑选关于竹山历史文化的书籍,想用画笔传递竹山之美。书画院里,画家们描绘着竹山的山水人文,展现独特魅力。“千绣花海”五彩斑斓,作家们漫步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一位女作家在花丛中起舞,称要将美好瞬间写进作品。不远处,情侣拍照留念,作家们被温馨一幕打动,纷纷记录。上庸文化博览园是展示上庸历史文化的博物馆,陈列着大量文物和历史资料,通过多种形式展现上庸发展历程与文化底蕴。历史爱好者不断提问,称参观对写历史题材作品很有帮助。
傍晚,采风团参观三盛大院并交流。这座百年老宅院建筑风格独特、保存完好,曾是上庸镇商业中心,如今仍散发魅力。上庸镇党委书记李容介绍,近年来,上庸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改善村民生活条件,注重文化传承保护,打造文化旅游景点,吸引众多游客。县政协原主席、作协会员唐泽斌讲述上庸镇移民变迁史,一个家庭背井离乡、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故事让作家们深受感动,认识到乡土情怀的重要性。从书香到墨韵,从花海绚烂到千年历史,作家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省作协会员袁斌称,采风让他对脚下土地有了全新感知,创作冲动油然而生。
县文联主席操儒舜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是文学创作培训,更是乡土情怀的凝聚。他鼓励作家将所见所感转化为有筋骨、有温度、有竹山印记的精品力作,用文学为竹山的历史文化、山水诗意和时代精神放歌。
湖北省竹山县以文学为笔,在校园播撒希望种子,孕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变革。未来,竹山将加大文学与文旅融合力度,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一方面,继续举办各类文学创作培训活动,邀请文学名家讲学授课,提高本地作家和爱好者创作水平,提供良好创作环境与交流平台,激发创作灵感;另一方面,将优秀文学作品转化为文旅资源,吸引更多游客关注竹山、了解竹山,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竹山的文学魅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