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襄阳分公司 > 随州新闻 > 滚动播报

一朵菇带富一个村 广水郝店镇关店村党建引领推动香菇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3日18:14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刘冬 卢佳)11月12日,走进广水市郝店镇关店村香菇种植基地,一排排标准化大棚里,立体栽培架上的菌棒排列整齐。

关店村里排列整齐的香菇种植大棚。李辉 摄

该村党支部书记李绪强说:“再过半个月,这些菌棒就要开始出菇了。我们就靠一朵朵小香菇,去年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破百万元!”然而,难以想象的是,就在几年前,村子还负债4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

“关店奇迹”背后,是党建赋能香菇产业链的探索与实践,是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在山林间种出的“共富伞”,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鲜活样本。

58岁的李绪强担任村支书已有十几年了。早些年,他带领村民种过红薯、中药材,都因为水土不服而未见起色。2022年,广水市组织部门组织村干部参加省市培训、外出考察学习,见识了各地乡村振兴的成效,想到关店村的困境,他每天如坐针毡:“现在政策这么好,如果不抓住机遇发展产业,我这个村支书当着也无味。”

当年7月的一天,他看到村里的种菇能手曹猛正在请人制菌棒,六七个人帮他干了三天,制了20000个菌棒就得到了13000元的报酬。

这一幕让他有点震惊:关店村从上世纪70年代就有种香菇的传统,曹猛家从爷爷就开始种香菇,是远近闻名的种菇大户。但李绪强一直不知道,制菌棒这么赚钱,那种香菇岂不是更赚钱?

于是李绪强就与曹猛聊上了,如果村里开一个制菌棒的作坊,专门为菇农提供菌棒,是不是能赚大钱呢?曹猛认为可行:“机械化制菌棒,可以降低菌棒成本,还能保证菌棒品质,提高出菇产量。”

村民正在香菇大棚内整理香菇菌棒。李辉 摄

起了这个念头,李绪强与村委会主任王登强算了笔账,开办制菌棒的厂,购买设备、木料、棒渣等原料,启动资金需要100多万元,村集体是拿不出本钱的。

李绪强与儿子商量,决定以个人名义贷款,用家庭房产抵押。儿子和他一起讨论了风险,万一菌棒制不好,或者没人要,这些钱就会全部打水漂,但李绪强坚定地想要背水一战。儿子理解父亲:“如果不能带着村民致富,你这个村支书是肯定不甘心的。”

决心已定,李绪强和王登强就经常与曹猛泡在一起,商谈各种细节,好几次谈到鸡叫三遍才回家。他们给村里的20多名菇农做工作,以后从村集体购买菌棒。

2022年9月23日,关店村集体合作社的广水顺胜运营管理公司成立,李绪强任董事长,曹猛任总经理和技术总监,开始筹备制菌棒。带着强烈的使命感,顶着巨大的压力,他们走上了创业之路。

李绪强的三哥有天在镇上过早,听人议论说,关店村的菌棒厂用不了多久就会关门大吉。李绪强听到三哥的担忧,心里暗自想,这次“赌输”了,恐怕就无颜见乡亲们了。

他从建厂房、买设备、收原料都亲力亲为,生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有时一晚上要跑到厂房来看几回。

李绪强还向政府部门争取来金融助农资金、乡村振兴产业衔接资金、移民资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共计500余万元,将村民房前屋后的零散闲置空地进行流转,然后租给菇农,当年全村就发展了66万袋菌棒。

次年香菇上市时节,市场行情也很给力,每棒香菇的纯利润超过了15元。种植规模10000棒的菇农,年收入超过了10万元。李绪强终于松了一口气,他这把“赌赢”了。

如今,关店村的标准化厂房、制棒车间具备日产3万棒的能力,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升了种植效率,菇农从种植“千袋菇”迈进“万袋菇”时代。2024年,关店村集中制棒105万棒,均被村民抢购一空,带动菇农由原来的20余户增长到115户。

11月13日,李绪强高兴地称,今年村集中制棒收入80余万元、香菇大棚租金收入20余万元、出售原材料收入1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总计将超过120万元。

目前,关店村党支部已将曹猛培养为一名党员。村“党员+技术骨干”志愿服务队,开展“我为菇农办实事”活动,从点菌、搭内棚、后期管理维护等方面为菇农“手把手”教学。看到家乡香菇产业的发展潜力,先后有100余名创业青年回村种植香菇或从事与香菇产业有关的工作。

从负债累累的“空壳村”到产业兴旺的“共富村”,关店村生动诠释了党建引领、群众主体、创新机制的强大生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范例,将激励更多乡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共同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  

【责任编辑:雷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