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图片

首站出京 首站来汉 《永乐大典》来了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03日07:24 来源: 楚天都市报

12月9日,《永乐大典》巡展将在湖北省图书馆开幕。这是《永乐大典》首次离开北京,武汉是此次巡展的第一站。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李辉摄

展览设置了许多互动区域,可供观众答题或点击阅览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 颖 通讯员 竺佳怡 刘水清 王俪颖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李辉

“月满黄鹤楼,黄鹤去不返。”这是《北涧禅师诗集》中的诗句,出自首次出京开启全国巡展的《永乐大典》嘉靖副本。《永乐大典》盛大巡展首站设在湖北,12月9日即将亮相湖北省图书馆。消息传开,文化界人士纷纷奔走相告。

预测到这次大展的热门,主办方对这次大展开启了限时赠送纪念门票、限量预约观展嘉宾的通道(登录湖北省图书馆公众号预约)。围绕大展的活动多多:文创国潮出圈,直播间“带货”首秀,人气主播带你看展览,顶级专家做客长江讲坛,沉浸式古籍互动体验,湖北省五大古籍修复师风采展示,湖北省18家古籍保护重点单位齐聚“晒宝”,《永乐大典》网红打卡点晒合影……倒计时一周,即将在湖北火“出圈”的古籍文化饕餮盛宴等你来!

12月2日,大展开启了媒体提前探馆,为了保证文物安全,目前珍贵古籍《永乐大典》嘉靖副本还没有放到展柜中,极目新闻记者看到,恒温恒湿的玻璃展柜已经备好,图文并茂的展墙已经布置妥当,墙面使用了正红、明黄等色调,复制了古色古香的门、窗、屋檐等元素,观众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到明代皇家气息。多媒体互动区域,也已调试好,届时观众可自行开启《永乐大典》答题大赛。

《永乐大典》是一部类书,方便没有电脑的古代人检索使用

“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湖北巡展由国家图书馆、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湖北省图书馆、湖北省博物馆承办,湖北省16家图书馆或博物馆联合协办。

《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重录于嘉靖前后,共11095册,22877卷,3亿7千万余字,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内容囊括了我国明朝以前的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哲学、宗教和应用科学,原著皇皇一万多册。光是这样的概括,还不足以让大众了解《永乐大典》到底何奇何贵。

12月2日,《永乐大典》展览举行媒体提前看展,不少人也反映,《永乐大典》浩大高深,要看懂《永乐大典》展览,得提前做一些知识储备才行。首先要弄懂《永乐大典》是一部什么书?

据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谢贵安教授在省图演讲中介绍,《永乐大典》是一部类书,方便没有电脑的古代人检索使用,容纳了明初以前各个学科门类的七八千种书。在没有电脑的时代,七八千种书要检索起来非常困难。《永乐大典》把七八千种书的内容找出来,按照类别编撰,这样找起来就很方便。类书也有不同的编撰方法,有的是按照天地人山川,《永乐大典》则是按照韵书的韵目来编的,《永乐大典》的功能就像是一部超级大的词典。

人们常常会把《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放在一起作比较,其实两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据谢贵安教授的介绍,《永乐大典》是把原来七八千种古籍的内容打散重新编撰的,所以,《永乐大典》的工作量非常巨大。而四库全书是丛书,按照同一个主题,把各种书完整地贴上同一个标签,原书的内容是不动的,比如七八千种书,按照经史子集贴上标签,统一抄写,统一编撰,就变成了丛书。

《永乐大典》正本神秘消失,现存的副本也不及原来的4%

湖北省图书馆办公室工作人员、本次展览讲解人之一丁岩现场讲解:《永乐大典》的编修动议起于解缙1388年上书明太祖朱元璋,表示愿集儒士重新编写一部新类书以便检阅。但是明朝刚建国,事务繁多,修书之事未能启动。1398年,明太祖又命侍读唐愚士等人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因明太祖驾崩,修纂之事也不了了之。直到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后,1403年指示解缙编修《永乐大典》。

据谢贵安教授介绍,《永乐大典》的第一任主编解缙,是民间风行的天才人物,他组织了140人修书,永乐皇帝看后不满意,换了姚广孝担任兼修,姚广孝组织了2196人修书,累计达到3000人,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一两万人。永乐五年定稿后,皇帝大为满意,同时赐名《永乐大典》。书编成后,光书写誊录又用了整整一年,永乐六年定稿抄写完毕。

《永乐大典》抄完之后只保留了一个正本,底本毁掉了,正本藏在南京皇帝的书房——文渊阁。到了明朝嘉靖皇帝时,他非常喜欢《永乐大典》,下令从南京运到北京,并且抄了一个副本。到了清代,正本就找不到了,失踪了。而原来基本完整的《永乐大典》副本,由于宫廷管理不当、战火以及列强的抢夺,也慢慢散佚了,截至目前仅发现有400余册、800余卷及部分零叶存世,总数不及原书的4%,分散于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公私藏家手中。中国国家图书馆共收藏有《永乐大典》224册,占存世《永乐大典》的一半以上。

 

极目新闻记者从丁岩的现场讲解中,了解到一个关于《永乐大典》嘉靖副本的离奇身世。

1983年,北京图书馆收到山东掖县孙洪基的来信,说在堂弟孙洪林家中见到一书,与他在县文化馆学习时从墙壁上所挂日历中看到的《永乐大典》书影相似。北京图书馆派专家王玉良、李致忠等赶往山东鉴定,确认这册书为《永乐大典》的“门”字类,含3518和3519两卷。此册曾被孙家用来夹鞋样。几经周折,北京图书馆收藏此册,并进行了精心修复。从此,珍贵古籍得以保存留传。

据说,因为《永乐大典》的纸张太好了,书的天头地脚空白处的纸还被剪做了鞋样,幸而做鞋样的农妇也传袭了祖上对文字的敬畏之心,有文字内容的地方没有动,保存完好。

《永乐大典》到底用的什么纸?湖北省图书馆工作人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永乐大典》使用的是以桑树皮和楮树皮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皮纸,纸张厚度约0.12毫米,俗称为白绵纸。这种纸在嘉靖前后上百年生产量很大,纸质莹白柔韧,“茧素灿如雪”,是书写的极佳用纸,堪与南唐文房三宝之一的“澄心堂纸”相媲美。

【责任编辑:周喆宇】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