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罗芳 王以豪
1月27日,中央电视台科技盛典“2018年度科技创新人物”揭晓,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副所长、青年科学家周欣,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吉红荣获“2018年度科技创新人物”称号。据悉,获此荣誉的共有10位个人和3个团队。
评委会给周欣的颁奖词为:“8年攻关克难,周欣不仅点亮了肺部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也点亮了肺部健康之路。感谢健康‘守门人’,青年科学家周欣。”
给陈吉红的颁奖词为:“钻研,突破,创新,引领,在数控系统的发展进程中,陈吉红一直走着一条艰难而执着的道路,如今效益卓著,我们期待着下一次的好评如潮。”
攻克磁共振成像难题
作为我国最年轻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专项首席科学家,周欣刚满40岁。他从美国哈佛大学学成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国际顶级研究机构从事与磁共振相关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掌握了超极化肺成像关键技术,2009年,他放弃在美国的高薪工作机会回国。2012年,国家重大仪器研制专项——用于人体肺部重大疾病研究的磁共振成像仪器系统研制项目立项,周欣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我们的目标是攻克肺部磁共振成像技术,点亮肺部,为中国老百姓解决影像学难题。”周欣介绍,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重要的医学影像技术,可精准、无入侵地对人体内部器官进行成像,但肺部空腔一直是MRI探测“盲区”。当前胸透、CT、肺功能检查等临床常规诊断技术,无法对肺部结构和功能进行无放射性的可视化定量评估,这极大阻碍了肺部重大疾病的深入研究与诊疗。
如何“点亮肺部”?传统磁共振成像信号来源于水,肺部与人体其他器官不同,是个空腔组织,水密度不足以成像,是漆黑一片的“盲区”。周欣创新使用无毒无害的惰性气体“氙气”作为造影剂,通过氙气体磁共振成像来探测肺部。但大幅信号增强的氙气才能“点亮”肺部,周欣独辟蹊径:激光的频率比磁共振所用无线电频率高得多,何不将磁共振信号通过激光增强?
顺着这个思路,周欣利用氙气来显示信息,利用激光来放大信号。患者穿上特制的射频线圈马甲,吸入激光增强的氙-129气体,憋气6秒钟,肺部的角角落落即可被“点亮”。这种技术不仅能“读懂”肺部气体与气体交换的信息,而且能“捕获”气体与血液交换的信息。这种定量、精准、可视化的肺部疾病检测手段,无侵入、无放射性等副作用,为早期肺部疾病诊断提供了一种全新影像技术,该成果被专家评价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研发数控“大脑”
数控机床是装备制造的“工作母机”,而数控系统是机床的控制“大脑”。长期以来,国外一直对我国封锁限制。
数控系统涉及机、电、磁、控多领域技术交叉融合。高速高精、多轴联动等众多技术难度大。中国数控系统产业经历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艰辛发展历程。
陈吉红带领团队从实验室开始,把一间校办工厂办成位列行业前列的上市公司,20年磨一剑,聚焦于数控系统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让国产数控系统打破国外封锁,走上自我创新之路。
历经几代技术突破,产学研用联合攻关,陈吉红领导团队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中8型高性能数控系统,并实现产业化。目前,华中8型高性能数控系统已在2000多家企业应用近10万台套,实现航空航天、能源动力、汽车及其零部件、3C制造、机床等领域高档数控机床和特种装备的批量应用,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为我国高档数控装备的自主可控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2016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对华中8型数控系统组织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系统功能、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外同类系统水平,可替代进口。2001年、2017年华中I型数控系统和华中8型数控系统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华中8型数控系统共获得省部级一等奖7项。“对于数控系统这样的战略性高技术,靠花钱引进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盲目效仿国外也只能受制于人。唯一出路就是走自主创新之路,用中国人自己的核心技术振兴中国的数控产业。”陈吉红说:“国家要有自己的数控‘大脑’,这是我们的使命。”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