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多彩贵州的主色调,生态文明是贵州大地的主旋律。作为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正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绿色发展的时代意义,向中国乃至世界提交了一份生态文明的范本答卷。
过去五年,贵州的GDP年均增长12.5%,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民生改善持续向好,发展动力持续增强。与此同时,生态优势日渐显现,贵州森林覆盖率达到50%,主要河流湖泊断面水质优良,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9%。
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是贵州的宝贵财富
绿色经济:贵州经济新亮点
5年来,贵州生态文明理念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贵州的产业发展路径设计都与“绿”字紧密联系在一起:工业化被界定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被界定为“新型城镇化”。
“十二五”时期,贵州累计淘汰落后产能3080万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6年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2%,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0.5%和87.3%,9个市州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比例达96.6%,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森林面积达到1.295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9%,为构筑“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15年来,贵州造林面积达3600万亩。
百名“贵漂”参与义务植树活动
近年来,贵州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绿水青山带来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2016年10月10日,省政府公布了贵州大生态十大工程包和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发展引导目录。省委省政府结合贵州资源禀赋、生态条件、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把绿色产业划分为四型15种产业400个条目。其中,大生态十大工程包共200个项目、总投资1561亿元。
截至2016年底,贵州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3%。贵州省长孙志刚说,贵州必须坚决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全力做强“三块长板”、补齐“三块短板”,努力走出一条速度快、质量高、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新路,把绿色经济作为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支撑,确保到2020年“四型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不断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和自然资本在发展中的比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绿色生产、良好生态和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
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增保障
5年来,贵州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臻完善。
绿色生态是顶层设计的底线。在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贵州首先抓好顶层设计,结合实际制定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规划(2013—2020年)》和实施方案,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城镇化绿色发展、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明确了一系列具体举措。同时改变考核“指挥棒”,对于生态脆弱的地区,取消GDP考核或者降低权重,引导地方党委政府把发展的重点放到生态文明建设上来。
2007年,贵阳市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环保“两庭”,即贵阳市中院环保法庭和清镇市法院环保法庭。2013年成立了贵阳市检察院生态保护分局和贵阳市公安局生态保护分局,建立起市级环境司法体系。2014年7月,贵州实施了全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2015年起出台并大力实施了绿色贵州建设3年行动计划、林业产业3年倍增计划、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3年行动计划和大气、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赤水河、乌江流域开展了12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试点。2014年7月1日,作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法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正式实施。2016年11月,贵州在全国率先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提出设立贵州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基金。
2016年11月8日,贵州省环境保护厅对贵州在全国率先启动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进行解读
2017年1月6日,贵州省政府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在全省安排部署河长制。3月,贵州河长制实施方案出炉。根据安排,省级设“总河长”,由省长担任;分管水利和环保的副省长任省级“河长”。流经贵州省全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1059条河流中的14条省管河流以及草海,由省级“河长”负责。省管河流所经市(州)和县(市、区、特区)政府主政官员担任辖区内省管河流河段的市(州)河长和县(市、区、特区)河长。“河长制”将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加快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水污染防治新机制,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赢。
正如省委书记陈敏尔所言:“通过制度的安排,通过法制的保障,通过政策的手段,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工作成果,老百姓才能得到更多的红利和福利。”
理念普及:生态文明意识生根发芽
5年来,贵州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增强。
着眼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方式,不仅使贵州产业发展质量更好、层次更高、前景更明,也使得世界看到了一个更负责任的贵州。在这片实验区,不仅设立了贵州“生态日”,还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贵阳举行“无车日”公益活动
青少年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而生态文明教育,将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他们的价值体系,从而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让他们成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美丽家园的实践者。各级各类学校持续深入推进形式多样、生动丰富的“绿色活动”,渗透到学科课程和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全力让生态文明意识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全省高校重点建设一批有较好基础且与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群,新增一批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着力开展环境保护、污染防控、生态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协同创新,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生态文明观念以及低碳绿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日益在贵州高原成为共识,而贵州也一直致力于传递更明确的生态文明理念。
2009年,贵州首次发起“生态文明贵阳会议”,邀请政要、企业、专家学者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探索和经验交流重要平台,成为跨领域、跨国界合作的重要桥梁以及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2013年1月,原“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内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论坛,定名“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国内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论坛
5年坚实走来,论坛主题不断深入,议题日益宽泛,形式越显丰富,合作更加广泛。论坛提出了一系列行动方案,从绿色银行到绿色发展基金,从可持续企业联盟到海洋保护联盟,从“一带一路”环境生态保护对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来自全球的科技界、工商企业界、国际组织、政府和媒体集思广益,催生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行动方案和倡议,成为反响强烈的非官方、非营利、专业性、战略性国际平台,广泛传播了生态文明理念,有力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搭建了全球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绿色崛起:贵州差异化竞争之路
后发省份必须赢在绿色崛起。在贵州,生态旅游、现代高效农业等迅猛发展,绿水青山正在变成一座座“金山银山”,曾经的“经济洼地”正释放出“聚宝盆”的巨大效应。绿色已成为成为贵州发展、区域发展的重要的标志,也是贵州走出不同于东部、有别于西部其他省份崛起道路的一个重要方法。
2016年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招商引资签约金额达1901亿元
《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全面形成,产业结构更趋合理,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全面完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各项目标,使贵州省成为资源能源富集、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欠发达地区转型发展和绿色崛起的先进典范。
2017年,贵州将继续推进绿色贵州建设行动计划,实施十大生态修复工程,提高造林质量,完成退耕还林477.4万亩,治理石漠化1000平方公里。截至目前,贵州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5%,完成退耕还林13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2%。
毕节绮结河石漠化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贵州的“绿色崛起”实践证明,只要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和路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就可“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兼得”。2017年,贵州将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推进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统筹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旅游经济、绿色经济和县域经济,努力加快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文/多彩贵州网记者 吴迪 图/多彩贵州网记者 车璐 赵曌 程曦 张玥 )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