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刚从上海崇明岛购进蟹苗,一袋10斤,一共350斤。”1月15日,排湖渔场雷台分场蟹池上,一片忙碌景象。贫困户张杏山和家人正穿着水裤,撑着竹篙,将一袋袋蟹苗运至鱼池中央。解开网兜,几分钟后,被放入的蟹苗,一下子四散开来,欢快地向水中游去。
迎面来的风很大,张杏山却干劲十足,抓起指甲面大的蟹苗,一边展示一边介绍:“这些‘小家伙’会先放在小鱼池中精心喂养3个月,长成矿泉水瓶盖大小,随后放入大鱼池中喂养5个月。‘3+5’养殖模式,不仅能提高蟹苗存活率,而且养出的螃蟹味道鲜美,不愁销路。”
张杏山是雷台分场的“养蟹能手”。年过50岁的他,谈起收入,底气十足。“这几年,靠水产养殖彻底打了个‘翻身仗’。现如今,咱家超过‘脱线’可不是一星半点啦。”
以前的日子可不是这样。1998年,张杏山患上肝硬化,前前后后住院三次,掏光家里积蓄的同时,还向亲戚借了3万元债。屋漏偏逢连夜雨,家中鱼塘也因管理不善年年亏损,女儿读书费用也没了着落,只能靠亲戚救济勉强生活,日子一下掉在贫困线以下。2014年,经评议,张杏山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行列。
“老张,要不你跟我一起养螃蟹?这几年我试养了些,长得不错,也卖得起价。”排湖渔场帮扶干部何承高的一番话,让张杏山着实动了心。2014年,身体有所好转的他,开始和妻子进行“二次创业”,将家中15亩鱼池改养螃蟹,第一年就小获成功,赚了5万元。
“养螃蟹,更要敢‘吃螃蟹’”。2015年,尝到甜头的张杏山又承包了一大一小两个池塘,并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掌握了“3+5”分段养殖模式,将技术运用养殖中,年收入达到8万元,2016年年底正式脱贫。
螃蟹,已经占据了张杏山的全部生活。一有空,他就会巡塘,观察并记录螃蟹进食、脱壳等活动,从而摸透它们的习性。日积月累,他摸索出了一套疾病防控、水质调节的方法。张杏山对此并不满足。2017年,随着龙虾市场走俏,张杏山又将目光盯在虾蟹混养上,总结出一套早投食、适时捕捞、拉开虾蟹生长时间差的方法。经过一年的努力,池塘里的螃蟹和龙虾成为市场上“抢手货”,亩均效益上万元。去年,张杏山售出3400斤螃蟹、2500斤龙虾,家庭毛收入达到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