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文化人在湖上拉犁劳作。
图为:湖泊周边植被覆盖。
图为:向阳湖群
李城外:向阳湖里“一尾鱼”
新闻研修班学员胡剑芳
李城外是通山人,但是认识的人都称他为向阳湖里“一尾鱼”。“他是个向阳湖痴。20年了,为研究向阳湖文化走南访北,不嫌烦,不怕累,还说自己是向阳湖人……”,李城外的亲人见人便诉苦。
说起李城外的向阳湖情结,还得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次偶然的事情说起。
1994年春,风华正茂的李城外在咸宁地委机关供职。偶尔在《咸宁市志》“大事记”上读到一条记载:“1970年3月,文化部到咸宁向阳湖创建‘五七’干校。一大批著名作家、艺术家和文化界高级领导干部及其家属六千余人在该校劳动锻炼……”
六千文化人汇集,纵观中外文化历代绝无仅有,这是怎样的风云际会?这段历史足以抒写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艰难而宏伟的史诗!李城外震撼了。
对文学颇有爱好的李城外随即挥笔作文《向阳湖走笔》,“向阳湖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土地的富饶、风光的秀丽,更在于有一大批文学大师、艺术巨匠曾在这里劳作生息……“要重访五七战士,回忆向阳湖学习生活,促进‘干校文学’的形成!”一个声音在李城外心底激荡。
20年来,李城外百次进京,乐此不疲地叩开了冰心、萧乾、臧克家等300多位文化名人的门扉;经历了无数与青灯黄卷陪伴的寂寞,收集整理资料奋笔疾书,写下300万字的《向阳湖文化丛书》;创立了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建网办报,宣传不止……
在风雨兼程的文化苦旅中,李城外成了传播思想文化的中国版的普罗米修斯,被省领导称为“文化李向阳”。
20年里,李城外收集了1000多万字的文字材料,5000多张图片和文史资料,400多件文物,发表了100多篇人物专访,由文化名人撰写的60多篇关于向阳湖干校生活回忆文章被全国30多种报刊登载,为向阳湖文化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要不是李城外不辞辛劳地采访、组稿,我们这些干校的当事人想到却未必有力量来完成这项工作。”许觉民先生说。
萧乾先生抱病给李城外来信说:“我相信它们不但当代必拥有众多读者,将来也会有历史价值。谢谢你不辞辛劳的努力。”
一湖历史激荡着一湖文化。近20年来,“向阳湖中这尾鱼”越游越欢,在城外和诸多文学爱好者矢志不渝的“文化打捞”中,向阳湖文化已经复活,由一座纸上“干校博物馆”摇身变成垒砌当代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丰碑的秦砖汉瓦,为构建“向阳湖文化体系”打下坚牢的底座和基石。
向阳湖群位于咸宁市咸安区西北
东经114°10’39"
北纬29°54’34"
水域面积13.33平方公里
极具时代特征的湖泊
大面积围垦后仍存的湖群湿地
特约撰稿人吴裕舜 谭辉龙 胡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