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 严运涛
2009年12月,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成为当时继北京中关村科技园之后的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挂上“国字号”金子招牌,光谷力图成为“资本特区”、“人才特区”,开始酝酿体制机制创新。
2012年8月,经过反复调研,武汉市政府推出《促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众多优惠政策,助推更多科技成果得到转化。这些政策含金量之高,一度引发全国关注,被誉为“黄金十条”。
10条新政中,多条突破了原有法律、规章的限制:
科技成果完成人拥有转化处置权,突破了国家“对价值在800万元以下的成果拥有处置权”的限制;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可登记为法人,而此前只能登记为“协会”;
按规定建设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可按工业用地标准供地,打破了国内按商业标准相对高价供地的惯例……
“黄金十条”实施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1所高校纷纷响应,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今年一季度,光谷新增1200家企业,其中大部分创办者为高校教授、学生。
今年7月,“黄金十条”颁布实施不到一年,光谷再破创新尺度,在此前框架下完善6条突破性政策。
这6条新政策包括:企业及校企建立研发机构,每年最高可领1000万元研发补贴;注册资本不到10万元的微型科技企业,可免交验资报告;对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效果明显者,年最高奖励30万元,获批国家级战略联盟的牵头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可拿“光谷绿卡”,享受市民待遇及创新创业优惠政策;支持“瞪羚企业”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试点;鼓励企业突破“零”知识产权。
制度成为科技创新的催化剂,资金、政策、人才、项目不断向光谷涌来。
近4年,国内外博士纷纷前来,在光谷企业工作的博士达5000多人。2012年,光谷专利申请量突破万件,相当于每天申请30多项专利。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