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我是建设者大讨论

更多

2012年虚假新闻盘点

发布时间: 2013-06-28 17:05   来源: 东方网   进入电子报

  案例4:广电总局出台六禁令

  【刊播媒体】《新 京报》等

  【发表时间】2012年8月3日

  【“新闻”】8月1日,《武汉晨报》《沈阳晚报》都报道说,有业内人士爆料,广电总局近期约见各大电视台高层,口头提出针对电视剧播出的六条意见。8月3日,《新 京报》刊发报道《广电总局提六项新要求》称,昨日,经国家广电总局相关人士证实,广电总局日前对于电视剧创作提出六项要求,其中包括革命历史题材要敌我分明;不能无限制放大家庭矛盾;古装历史剧不能捏造戏说;商战剧需要注意价值导向;翻拍克隆境外剧不能播出;不提倡网络小说改编,网游不能改拍。

  其后,各大媒体纷纷转载或跟进报道。由于这六条限令几乎涵盖了收视率较高的所有电视剧品类,所以在电视圈内一下子炸开了锅。8月5日《河南商报》报道标题就是:《广电总局传出六禁令条条都要编剧的命》,报道称,编剧们吐槽“这日子没法过了”;网友则分为两派,支持者称:“以后糟心的电视剧会少多啦!”反对派表示:“以后不看电视剧,只看广告吧。”

  【真相】8月10日,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王卫平出席华策影视举办的业内恳谈会时,否认广电总局将对电视剧出台六条限令,明确表示该传闻是子虚乌有。我们对这条新闻的来源进行追踪发现,这六条禁令中的某几条之前曾有过报道:如2011年12月,人民网发布《广电总局欲出新限令宫廷剧穿越剧禁上黄金档》的消息;2005年3月,《京华时报》刊发过报道《广电总局严控“胡编乱造剧”》等。而这一新闻的源头则来自于7月25日一个名为“中国剧本网”的认证微博发的相同内容的帖子。

  【点评】在很多报道中,“相关人士”充当了关键角色,其身份既权威又神秘;既可以透露内幕信息,又不必为此负责任;既打着新闻的招牌,又让人无从核实,真是虚虚实实,亦真亦幻。在《新 京报》这篇不到400字的小消息中,“国家广电总局相关人士”、“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等字眼就出现了4次。

  客观地说,有些时候,“相关人士”是政务不够公开透明的情况下,媒体和“相关人士”博弈的结果;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却是记者没有确凿新闻源状态下的一种杜撰。受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有网友讽刺说:新闻中如果记者写“一个内部人士表示”,其实他想说的是“我跟看门的保安聊了几句”;“有资料显示”其实是“百度百科是这么说的”;“现场观众表示”其实是“我二姨表示”;“消费者表示”其实是“我三舅表示”……话虽调侃,却一针见血。

  案例5:南京市民排队喝鹿血

  【刊播媒体】《南京晨报》

  【发表时间】2012年10月4日

  【“新闻”】10月4日,《南京晨报》在“南京新闻”版报道《江宁一鹿场长假每天有人排队喝鹿血》。记者称,十一长假期间,在南京江宁横溪一个梅花鹿养殖场的会客室里,“一大早便挤满了从城里来的男男女女,有年长的也有年轻的。原来,一打听,他们是来排队喝鹿血补身子的”。最后,“有七八名排队争喝鹿血的市民,没有喝到鹿血,甚至与(养殖场老板)杨师傅大吵起来”。报道同时配发了记者拍的图片,一名男子站在梅花鹿群前,正拿着一只鹿角吮吸鲜血。这条新闻迅速成为网上热帖,成为十一长假期间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残忍”的南京人遭到指责。

  【真相】10月16日,央视播出《真相调查:南京人长假排队喝鹿血?》节目。节目报道,南京市横溪街道亚美梅花鹿场经营者杨朝清介绍,9月份之前鹿茸就要全部锯完,否则就会长老了没有用了,报纸上登的10月份喝鹿血根本不可能。当地负责梅花鹿养殖管理的江宁区林业局表示,多年来当地的养鹿场从未发生过市民排队争喝鹿血的事情。另据杨朝清说,前几天,有人驾驶一辆车子曾到店门口询问是否有鹿茸出售,后下来5个人,说想进去看看梅花鹿什么样子。看了以后,其中一个人说拿着鹿茸照个相。杨朝清说,他怎么也没想到,这几个人装装样子拍的一张照片,后来却登上报纸成为自己现场卖鹿血的“铁证”。

  【点评】在传统的新闻专业论述中,新闻权威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获得了准确、真实、客观地解释社会现实的权力,它主要来源于媒体和记者在文化生产场域中所处的专家位置。③要想获得这种专业的权威地位,新闻报道必须是真实、准确和有价值的。但在社会情境的变化之中,政治、经济等传统硬新闻与深度报道难以吸引受众的兴趣,新闻的娱乐化、图像化与软性化等现象大行其道,日渐展现出“轻新闻”的形态,④这类新闻符合媒体需要快速大量新闻填充版面的生产逻辑。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有些媒体、媒体人甚至不惜亲自出马“制造”新闻,南京市民排队喝鹿血的报道就是在这种逻辑下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新闻”虽然在短时期内可以吸引受众的兴趣和关注,但由于其本身缺乏事实支撑,很快就会原形毕露。

(本文来源:东方网 编辑:李琛)
关键词:虚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