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抛洒李德威教授骨灰记者李子云摄亲友抛洒李德威教授骨灰记者李子云摄李德威教授的骨灰同花瓣一起,随拉萨河水流淌,魂归青藏高原。记者李子云摄长江日报融媒体9月27日讯(记者杨佳峰张皓练)“李老师,我们把你带到青藏高原了。
8月28日,身患嗜血细胞综合征的李德威从北京友谊医院转院到武汉普爱医院,专门要了一间单间大病房。此前,他在北京住院70天,但病情未好转,两个月4次化疗,免疫功能低下,各项生理指标越来越差了。在护士小付看来,这个病人有些特别:刚住进来时还能说话,探视的人络绎不绝,而且大部分是年轻人,很多人手里还拿着书本资料,让她很是疑惑。尤其是10多人都挤进病房,一待就是1个多小时,后来才知道是病人在召集学生开学术研究会议。
“昔日恩师谆谆教诲铭肺腑,今朝学子悠悠泪水断肝肠。”李德威教授09级研究生、来自西安的刘芳晓作为学生代表致悼词。他说:“作为李老师的学生,我们感到无比的荣幸和自豪。还记得您在三尺讲台上激情洋溢的授课,让我们徜徉在地球科学创新理论探索的海洋;还记得您在深夜仍不眠不休给我们答疑解惑,只为传授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我们在困难面前敢于挑战;还记得您和我们一起在野外地质调查中翻山越岭、蹚水渡河,只为践行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信仰。”
这几天,李德威的博士生、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罗文行异常忙碌。他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努力完成李德威教授生前最挂念的干热岩科研课题申报。李德威9月14日离世。也是在9月14日,李德威在病床上最为牵挂的“干热岩能量获取及利用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课题被正式列入科技部2018年度项目申请指南。这意味着,李德威的研究有机会获得科技部经费支持。
王焰新告诉记者,他和李德威1984年就相识,一起参加过野外地质考察、一起参加科研项目论证会和学术会议。地质工作者有个特点,不仅与祖国大好河山亲密接触,也与人民群众亲密接触,骨子里透出浓浓的爱国情怀。就拿汶川地震来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组织科技赈灾专家组,李德威第一个报名,冒着生命危险,奔赴灾区开展调查工作,为灾后重建提出了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和切实可行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