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在埃及开罗的总统府外,反对派抗议者参加集会示威。新华社记者覃海石摄
国际观察:埃及新一轮动荡阻碍过渡进程
数万名埃及民众4日在总统府前举行示威游行并与军警发生冲突,导致至少18人受伤。同一天,当地12家独立报纸和5家电视台宣布停刊、停播两天,要求总统穆尔西撤销上月颁布的新宪法声明,并推迟原定15日举行的新宪法草案全民公投。
分析人士认为,埃及此轮抗议示威浪潮是各派权力利益分配不均所导致的矛盾以及各派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分歧的总爆发。如果穆尔西政府不能在短期内稳住局面,埃及的政治过渡和经济复苏进程将面临诸多变数。 新闻分析:埃及遭受内部分裂之痛
埃及首都开罗的解放广场上针对总统穆尔西及其颁布的新宪法声明的抗议2日进入第11天。同时,埃及最高宪法法院当天宣布将无限期停止工作,并将无限期推迟解散制宪委员会案的审理。
至此,埃及国内伊斯兰势力与世俗自由派的矛盾、总统穆尔西与司法机构的博弈进一步扩大,埃及正遭受着内部分裂局面带来的阵痛。
开罗解放广场和开罗大学门前1日分别上演了反对和支持总统的数万人大游行。这两场游行示威反映出的是伊斯兰势力与世俗自由派之间的矛盾,这也是目前埃及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直接导致了埃及出现内部分裂的政治局面。
11月19日,集结在以色列南部、加沙地带边境附近的以色列国防军地面部队士兵进行适应性训练。当日,以色列国防军地面部队继续在加沙边境待命。新华社发
新华国际时评:巴以冲突没有赢家
新华网北京11月22日电(记者辛俭强)以色列与包括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在内的巴各武装派别21日在开罗达成停火协议,标志着持续8天的新一轮巴以流血冲突暂告段落。
有分析认为,以色列方面达到了军事目的,通过对加沙地带1500处目标实施空袭重创了哈马斯领导层及其袭击以色列的军事能力;而哈马斯虽在军事上受挫,却在政治上得分不少。
然而,无论谁在冲突中占得上风,冷酷的事实已经摆在面前:短短8天时间,有近160名巴勒斯坦人丧生,1300多人受伤,超过半数为平民;而加沙武装人员则向以色列境内发射1400多枚火箭弹,造成5名以色列人死亡。
表面上看,以色列实现了短期目标。但从长远来看,以色列的做法收效甚微。从“定点清除”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到2008年底至2009年初8天的“铸铅行动”,强大的军事实力并未给以色列带来真正的安全。特别是在此轮冲突中,部分火箭弹首次打到以色列特拉维夫等纵深地带,显示了巴武装组织的攻击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停火协议的达成,固然离不开双方主动“求和”的意愿,但与中东地区发生的新变化不无关系。 巴勒斯坦升格为观察员国
验尸阿拉法特能解重重谜团?
巴以冲突的根源与限度
巴以冲突逼美国从亚太掉头?
埃及、土耳其、海湾强国,谁将是“新中东大佬”?
新华国际时评:美国舞项庄之剑 伊朗忧唇亡之寒
新华网北京8月10日电(记者徐剑梅)9日,伊朗召开约30个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呼吁叙各方停火三个月展开对话;美国国务院当天回应,伊朗在叙利亚问题上扮演的角色是“破坏性”的。
美国和伊朗就叙利亚问题的交锋显然正趋于公开化。这至少说明,叙利亚危机绝不仅仅是巴沙尔政权和反对派之间的对立,而且与美国的中东战略和伊朗问题也有着密切关联。
对美国来说,以穆巴拉克等“老朋友”倒台为开端的中东大变局,发生在美国限期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战略重心全面东移的外交决策出台之后,其进展并非全部在美国意料之中。美国自然不愿这一变局打乱自身重心转移的步调与安排,同时还希望能趁机得利,拔除中东长期存在的“反美之钉”,尽可能扶植新一代亲美政权,以在美国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收缩之后,全力保障和增进美国在中东的利益。于是,在叙利亚问题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招式成为了美国在战略层面上重要的解题思路。
美国“舞剑”,主要意向之一是通过打击叙利亚现政权进一步孤立伊朗。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不论是约旦国王形容的“什叶派新月地带”,还是伊朗外长界定的伊朗-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抵抗轴心”,均以叙利亚为枢纽和通道。叙反美政权如不复存在,“抵抗轴心”自然呈瓦解之势。事实上,随着叙利亚危机演进,这一轴心上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已显露与叙利亚和伊朗“脱钩”迹象,其流亡的政治局领导人先后全部离开大马士革,落脚于卡塔尔和埃及。此后,哈马斯公开表示支持叙反对派。近期,一些支持巴沙尔政府的真主党高层被捕,真主党的生存危机很可能也已经迫近。 新华国际时评:埃伊外交新信号牵动中东大棋局
新华网开罗8月19日电(记者李来房)埃及总统穆尔西将赴伊朗首都德黑兰参加本月30日召开的不结盟运动峰会。这将是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首位埃及总统到访伊朗。中东地区两个重量级大国再度释放改善关系的积极信号,对中东新外交格局的塑造将产生重要影响。
这表明,埃伊两国均有意借助不结盟运动峰会所提供的重要契机,推动两国关系之舟驶往正常航向。
国际观察:制裁与反制 伊朗与美欧继续博弈
美欧禁运伊朗石油、伊朗试射新型导弹、伊议会再传“封锁霍尔姆斯海峡”、美国悄然增兵波斯湾、国际油价应声上涨、伊核问题专家级会谈举行……一连串消息让伊朗局势在进入7月后再起波澜。一面示强,一面求和,各方围绕伊核问题的博弈前景依旧难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