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谌强摄
2012年底,京广高铁将全线贯通。届时从首都北京坐高铁到广州的旅行时间将缩短至8小时左右,最快仅需7小时30分——这是中国速度的生动写照!
十年,中国的发展进步举世瞩目。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个十年,面对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过程中的种种矛盾,中国始终寻求着稳定和谐发展之路。
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伴随着和谐理念的升华,十年间,中国在国际国内两个层面创新思路、破解矛盾,开创出发展的崭新天地。
和谐内涵不断升华
回顾过去十年,中国对“和谐”的理解更加深刻。从思想意识上升至制度层面,“和谐”的内涵不断升华,“和谐”的探索更加务实。
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任务时,首次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目标,并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
此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建设和谐社会从思想意识形态层面上升到制度建设层面。
我们清楚地看到,过去十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已发生了重要变化——
从十六大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十七大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增加了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从注重物的增长到更加尊重人的发展,着力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这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再到如今十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这是在着力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使中国的现代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更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看似只是字句之差,却为和谐发展的内涵赋予了广阔的新意。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明确,科学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