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平外交应对世界之变
有人形容,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推动世界从割裂状态走向整体性发展,国际社会正从“丛林世界”走向“地球村”。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不同发展阶段的世界各国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依存、利益交融的同时,恐怖主义、自然灾害、金融风险以及能源安全等不和谐因素也在更深的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国——如何在风云变幻中找到和谐发展之路考验着世界,也考验着中国。
十年来,中国求合作、求和谐,始终以和平共赢的方式应对世界之变:
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来中国累计对外提供各类援助1700多亿元人民币,免除50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近300亿元人民币到期债务。
与此同时,我们承诺对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的税目的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为173个发展中国家和13个地区性国际组织培训各类人员6万多名。
埃及前副总理、埃中友好协会主席优素福·瓦利说,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建立以后,中国加大了在非投资和援助力度,提高了非洲国家的发展水平。据统计,2005年至2011年,中非贸易额达1663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2倍,中国累计对非直接投资金额达150多亿美元。
回望过去十年,中国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并日益成为解决国际地区热点问题的建设性参与者,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
“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以科学发展引领美好未来
近日,在境外媒体回顾中国十年发展的报道中,将减贫事业形容为“令人惊叹的成就”。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主席斯蒂芬·罗奇评价,自1981年以来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6亿多,这在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是史无前例的。
尤其是最近十年,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05元增至3985元;根据原国家扶贫标准,2002年至201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从8645万下降到2688万,贫困发生率从9.2%下降到2.8%,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的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十年来,发展理念不断提升——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追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更加注重民生的投入,从做大财政蛋糕转到更加注重分好蛋糕;更加注重分配的公平,从提倡效率优先转变为更加重视公平;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这个十年,中国城镇化率历史性地突破50%,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区域协调并进方面,中国迈出了坚实步伐。
十年来,百姓福祉不断增加——数亿人被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计划;与此同时,财政民生投入快速增长,仅以教育为例,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将超两万亿元,实现占国内生产总值4%以上的目标,教育公平坚实迈进。
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我们描绘了新的蓝图。从“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从“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到“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一项项促进社会公平、惠及民生的有力举措,必将为我们开创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光明日报记者 冯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