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湖北党史知识

更多

从改革开放到崛起新政:湖北锐气引领时代风气

发布时间: 2012-10-29 14:12   来源: 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进入电子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神州大地掀起了改革发展的春潮。31年来,湖北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克难奋进、求是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改革开放,走过了风云激荡的不平凡历程,谱写了催人奋进的时代华章。全省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51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1330.38亿元。人均GDP从1978年的332元增长到2008年19860元,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31.38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338亿元,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153元和4656元,分别为1978年的43倍和41倍。改革开放31年来,湖北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对外封闭向全面开放,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粗放发展向科学发展的转变。

  深化改革:体制机制大创新

  湖北是一个国家投资较多、计划经济体制色彩比较浓厚的省份,又是地处内陆地区的省份,计划经济体制沉淀因素和残留因素较多,封闭的内陆意识比较浓厚。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湖北就召开了讨论真理标准的千人大会,在思想解放进程中走在全国前列。改革开放以来,湖北按照中央改革开放的总体部署,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创造了许多具有全国意义的先进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改革探索,也推动了自身发展。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湖北人民大胆进行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进入起步探索阶段。几乎与安徽小岗村农民“大包干”同步,随县挑水村农民与生产队签订承包合同。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重点启动农村改革,实行了生产资料与经营权的有效结合,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农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社队企业和城乡商品经济随之蓬勃发展。以企业扩权为试点探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踏上自主经营的改革征途。1980年,第二汽车制造厂自筹资金开展项目建设,由此推开了湖北国营企业“扩权”试点;原沙市市1981年7月成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从改革工业管理体制起步,实行工业改组和联合,开展用工、工资、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为全国城市综合改革提供了有益经验。一个时期,沙市成为全国发展和改革的双“明星”城市。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湖北改革由农村向城市推进。改革进入全面展开阶段。农村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取消了人民公社体制,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国有企业围绕增强自主经营活力,开展了以调整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为主的治理整顿,推行企业承包责任制,进行股份制改造和发展企业集团的试点,开始向真正的市场主体转变。1986年,武汉汽车发动机厂实行租赁经营,尝试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武汉商场成为全国第一家同时拥有商业资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的大型股份制企业;武汉市成为我国省会城市中第一个进行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创造了城乡一体、“两通起飞”的宝贵经验。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武汉综合改革试点对全国城市改革所起到的带头作用,实际上发挥了“内地特区”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在改革开放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1992年,邓小平同志开始了他的历史性南巡。武昌是第一站。湖北武汉历史性地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思想发源地。邓小平南方讲话,解决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同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湖北掀起了思想大解放的热潮,改革开放进入系统实施阶段。大力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到2001年底,全省80%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85%以上国有中小企业完成改制;针对国有企业亏损问题,开展了改革脱困攻坚战,实施“抓大放小”、 “三改一加强”,顺利完成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目标;“武汉模式”成为探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三大模式”之一。大力推进所有制结构改革,个体私营经济成为湖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汉正街”成为全国最著名的小商品市场之一。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后,湖北创新公有制实现形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明确提出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方针,总体上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形式并存格局。实施科教兴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建设武汉?中国光谷。全面系统的改革开放,使全省经济活力竞相迸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002年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湖北抢抓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改革开放进入深入推进阶段。全面完成农村税费改革后,湖北在全国率先推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初步建立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深入推进企业改革发展,实施“三个一批”战略,一批大型国有企业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一批国有骨干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一批民营企业培育成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以骨干企业为重点,以资本为纽带,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稳步推进。武钢与鄂钢的联合首先破题,鄂烟工业“18变1”适时跟进,东风与日产高位嫁接,武重、武锅、武船重塑“武汉重工”。一批国企航母横空出世,不仅创造湖北经济新的增长动力,而且进一步提升湖北经济发展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改革31年,是湖北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冲破束缚的31年,是锐意创新、克难攻坚的31年,是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31年,是艰苦探索、开拓进取的31年。它不仅推动了自身发展,也为全国改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一是改革起步早,创造多个全国第一和具有全国意义的改革经验和模式,如第一个开放小商品市场;第一个成型的价格改革经验等。二是承担全国改革试点任务多。如沙市是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1984年,武汉市被批准为探索省会大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路子,以及充分发挥大城市经济中心作用的综合改革试点城市。1986年1月,武汉市被确定为全国金融改革试点的5个城市之一。1993年3月,武汉市为科技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1993年12月,武汉市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2007年,武汉城市圈被批准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三是改革态度积极主动。早在1988年,湖北就批准武汉、沙市、鄂州和黄冈地区作为开放开发试验区,实施自费改革,确定黄石市、宜昌市、十堰市以及枝江、大冶等11县市进行自费改革。2003年,又开始文化体制的自费改革。

  改革与体制机制创新,成为湖北发展的活力之源。上世纪80年代武汉打开城门,构建开放性体制框架,在中部地区较早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对城市发展的制约,推动了武汉在20世纪80年代的快速发展。90年代湖北全面启动国有企业体制改革,逐渐焕发了国有经济的发展活力;大力建设各级各类开发区特别是高新技术开发区,推进了湖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进入新的世纪,湖北在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等方面大胆探索,不仅创造了具有全国意义的经验,而且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探索了新路。

  扩大开放:形成全方位、宽领域的大格局

  早在近代,湖北开放就走在全国前列,享有“东方芝加哥”之美誉,是当时中国著名的“内陆国际商埠”。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再次经历了从封闭向全面开放、向新阶段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转变。

  1979年,武汉海关恢复开关;湖北与美国俄亥俄州建立友好关系,成为全国最早与西方国家建立省际友好关系的省份;一批中外合资企业陆续开办,引进了大量先进技术和设备。同年,以个体商贩为主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建立,“买全国,卖全国”使之迅速成为名副其实的华中地区小商品最大集散地,并成为全国开市场经济先河的典范,一时全国流传“对外开放看深圳,对内搞活看汉正”。

  1983年,党中央明确提出把引进国外智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方针。在这样的背景下,1984年11月,湖北聘请65岁的德国专家威尔纳?格里希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成为我国国营企业的首位“洋厂长”。国外评论格里希当厂长是中国对外开放和改革进程中“一件令人吃惊的新闻”。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启动,湖北对外开放开始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发展,先后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联系,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9个省级开发区初具规模,“三资”企业迅速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湖北不断提高开放水平、开放能力,全力支持东风汽车公司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拉长汽车产业链,培植出“武汉-襄樊-十堰”千里汽车走廊。

  进入新世纪,湖北大力推进开放先导战略,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大开放新格局。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以及国际资本、沿海产业转移两大潮流在中部、湖北汇合,更进一步把湖北推到新世纪新阶段对外开放的前沿。

  从1981年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到2008年,湖北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1446个,合同利用外资236.46亿美元;“走出去”战略有序推进,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外派劳务三大业务遍及34个国家和地区,跨国投资、出国创业、出境旅游不再是湖北人民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湖北经济迈出坚实的国际化步伐。

  实现科学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省委省政府积极探索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方式。特别是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一方面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一方面注重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还注重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找到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

  湖北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为主线,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努力实现三次产业相互促进、联动发展。

  充分发挥湖北农业资源丰富、多宜性强的优势,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重点围绕粮棉油、猪禽鱼、果茶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抓好种植业板块基地、畜禽养殖小区和水产片带建设,努力提高优质农产品、养殖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比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和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通过对汽车、钢铁、烟草等行业的改制重组,使这些行业原有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加强,支柱产业不断成长壮大,生产能力、利税水平大幅上升,效益与质量明显提高。重点培育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石化、食品、纺织业等6个支柱产业,其中汽车、石化和钢铁已成为“千亿元产业”。

  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促进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医药、新材料、光电机一体化等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突破性发展,建成比较完备的光电子产业链,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上规模、提档次和增强竞争力。200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1108.13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8.8%,比1996年提高18.1个百分点。其中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电子信息四大重点产业占高新产业的比重达到82.7%。2008年,湖北有3家国家级高新区,104家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基础。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工业竞争力得到整体提升。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突出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耗能大户的节能降耗工作,着力抓好钢铁、电力、化工、建材、造纸等七大行业,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电机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等十大重点工程的节能减排工作。强力推进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在抓好武汉东西湖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建设的同时,重点推进100个循环经济示范企业、10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5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100个循环农业示范村示范农场建设。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合理利用水资源。重点抓好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建设。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严格推行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奖惩政策。同时,还非常注重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建立健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一主三化”方针,逐步完善和落实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一带两圈”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功能互补、产业相容、发展共进的城乡体系。

  经过31年的不懈探求,湖北科学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发展、城乡发展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四位一体”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在应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省委、省政府“抓项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带领全省人民从容应对、奋力前行,湖北经济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好于预期、好于全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湖北面临一系列重大战略性机遇,为湖北经济起飞提供了新的契机、新的动力: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湖北将成为重要战略支点;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两型社会”试验区,把湖北推向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最前沿;境外和沿海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湖北将成为重要的资本及产业承接地;长期积聚的比较优势正在转化为良好的现实优势,湖北发展面临新跨越。面对新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科学谋划未来,在全省形成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一带两圈、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开拓了湖北发展的新境界。

  新一轮大发展的序曲已经奏响,重铸辉煌的时代已经到来。6000万荆楚儿女正信心百倍,激情满怀,只争朝夕,奋勇争先。我们有理由相信,湖北将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取得更加辉煌的发展成就,尽快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本文来源: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1986年;循环经济试点;科学发展观;1980年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