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鄂西,如一枚璞玉深藏于华夏大地,自2008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将其作为省级层面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提出全国最大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构想以来,已潜心打磨将近五年,弹指一挥间,如今是否大变样?
3月30日,春暖花开之际,湖北省发改委徐新桥博士在北京参加会议期间,就鄂西圈五年来的成长与蜕变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五年来,湖北省发展战略规划办通过横向对8市州林区同类资源的整合,纵向对交通、生态、文化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融合,开展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十二大工程、包括“一江两山”(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在内的十大旅游区建设,开展绿色幸福村、产业文明镇、城市绿道、国家风景廊道、文化产业示范等建设,使鄂西圈初露光华,焕发出无限生机。
鄂西圈的诞生
2008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在省内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恩施召开扶贫工作会议时,提出了建设半个湖北省的生态文化旅游圈这一设想。
在生态方面,恩施州即地处湖北西部,何止恩施,整个大鄂西地区都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一个字是“穷”,面积占全省六成多的鄂西八个市州林区,人口占一半,财政收入只占全省两成多。另一个字是“富”,鄂西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生态资源世界一流,神农架是联合国自然保护网成员单位,就是鄂西生态资源典型代表。
在文化方面,中国唯一一个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都是鄂西人,中国道文化的典型载体武当山也在鄂西,始祖文化、三国文化、土家族苗族文化等在鄂西异彩纷呈,炎帝故里在鄂西随州,黄帝的夫人嫘祖在鄂西宜昌,诸葛亮出道在鄂西襄阳,“关公”也在鄂西的荆州当了十年“市长”。
有了好的生态,好的文化,湖北省委省政府就考虑如何把这个“穷”字和这个“富”字结合起来,富足的资源可以变成财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概念由此确立。
鄂西圈的设计
按照省领导指示,湖北省发改委在不到半个月时间里就拿出了一份框架体系的建议案,概括为“五个一”。
第一个是成立一个高规格领导小组,以省长为组长,下设办事机构,常务副省长兼办公室主任,负责协调鄂西圈8个市州及相关行业工作。
第二个是由省委省政府下发一份纲领性文件,以决定的形式明确方向和目标。
第三个是建立一套总体与专项结合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形成“一总三专”的规划体系,总体规划由湖北省发改委来组织编制,交通、生态、文化旅游三个专项规划由相应部门牵头编制,各地市和县级单位编制实施方案,与规划相对接。
第四个是建立一套项目库,鄂西圈在启动之初就建立了总投资近两千亿的项目库。项目库本身不断优化,持续更新,所列项目进行有序的滚动开发,所有项目收集入库以后,根据重要程度顺次来推进。项目总体分两大类,一类是政府主导项目,基础设施和公益性生态保护为主;一类是市场性项目,如文化产业、旅游景区等。
第五个是建立一个政府层面投资平台,主要目的是在发展初期,市场主体欠缺,政府要进行先期投资,按照顶层设计,进行高水平建设,把基础设施建设好,一花引得万花开,从而带动其它市场主体进入。注册资金10.2亿的鄂西圈投资公司也由此诞生。
“五个一”的框架很快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下来推进实施,鄂西圈就此进入实施阶段。
鄂西圈的发展
经过几年的发展建设,鄂西已经“海陆空”全都畅通,恩施机场、宜昌机场、襄阳机场改造升级,新建的神农架机场即将试通航,武当山机场已破土动工,高速列车已通达荆州,武当山到神农架到三峡的生态旅游公路改造完成,太极湖码头、王昭君码头建成使用,鄂西圈骨干网络多种方式联运,交通非常通畅。已经具备快旅漫游的基本条件,正在迈向边旅边游、旅就是游的新境界。
游客集散中心和旅游服务设施也大为改观。十大旅游区建设使得鄂西圈蓬荜生辉,海内外客人纷至沓来,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湖北省发改委徐新桥博士介绍了几个数据。 2012年鄂西圈旅游人次14034.15万人,旅游收入881.67亿元,分别比战略起步时的2008年增长191.41%和254.25%。湖北新增的5个5A级旅游景区全部在鄂西圈,使全省5A级景区达到7个。投资过亿元的文化旅游市场主体由25个增加到现在的一百多个。鄂西圈形象大为提升,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显著改善,关联产业蓬勃发展。2012年与2008年相比,鄂西圈GDP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分别提高4.73个百分点、8.51个百分点,与武汉城市圈的差距进一步缩小。鄂西圈的老百姓多多受益。比如武当山到神农架的生态旅游路的建设,使得野人谷镇原来的荒郊野岭成为一幅长长的“国画”,农民成为画中“仙人”,有户农民在自家挂起了“妙峰山庄”的牌子,复原退伍的儿子在家从事餐饮住宿服务业,一年收入四五万元。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