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 > 要闻

人民的法院,从这里走来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16日11:23 来源: 最高人民法院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这里是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之路的起点,是新中国走来的地方,也是中国最高审判机关的启程之地。

1948年9月26日,华北人民法院在这里成立,从此在我国法制史上,法院前冠以“人民”二字。近年来,平山县人民法院以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为主题,全力维护全县社会和谐稳定,为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

蒙蒙细雨为西柏坡盖上了一层透明的薄纱。蜿蜒的山路上,李建社正在驾车前往苏家庄乡赵家庄村。这位在平山法院西柏坡人民法庭工作了12年的庭长熟悉辖区内的每一个村庄。

立夏刚过,满目青翠。5月10日下午,在西柏坡法庭蹲点采访的记者跟随平山法院干警前往苏家庄乡赵家庄村。通过司法调解结案的案件,是否真正案结事了?有无新的矛盾产生?执行是否到位?李建社告诉记者,他有空就会到村里进行案件回访。

“李庭长又来帮我们调案子啦?”75岁的村民董志平从屋里搬出马扎,热情地拉住李建社聊天。

在一起征地补偿款的分配过程中,同村的两家人有了矛盾,村委会屡次调解不成功。“李庭长摆事实、讲法律,通过司法调解,两家人很快和解了。”赵家庄村原村主任贾进亮告诉记者,村子中时常可见李建社的身影,“碰到难调解的案子,我们都是第一时间找李庭长。”

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路崎岖、坡陡弯急,在村与村之间奔波往往要花费数个小时。“乡村的很多案件都需要到实地去了解,才能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源头。”李建社说。

在平山法院,广大法院干警秉承西柏坡精神,全面落实司法为民,依法公正、高效地审理和执行各类案件,将司法服务有机嵌入基层社会治理平台,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和服务。

为民,是奋斗的初心

站在西柏坡法庭二楼,遥遥可望苍松翠柏掩映下的西柏坡纪念馆。记者看到,法庭墙壁上“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格外醒目。

70年前,在这个太行山东麓的小村庄,中共中央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并召开了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两个务必”正是这场“进京赶考”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共产党的“赶考”之路,亦是人民法院的“赶考”之路。以西柏坡的坐标为起点,中国的最高审判机关也从这里启程。

华北人民法院旧址前门。资料照片    

1948年9月26日,华北人民法院作为华北人民政府的19个政府机构之一,在平山县王子村成立。从此在我国法制史上,法院前冠以“人民”二字。

“当年的法院办公,用的是我家的老院子。”王子村村民李保妮向记者回忆,虽然华北人民法院在王子村办公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但已充分展现出人民法院群众路线的宗旨,“对外地来告状的群众热情接待,管吃管住。”

这一时期,华北人民法院制定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政、司法等方面的重要法律、法令、条例、训令等170余项,特别是在司法工作方面规定了分级审理、刑事复核、诉讼调解等制度,开展了大规模的司法干部培训工作,为新中国法制建设谱写了光辉篇章。

1949年10月31日,华北人民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交接完毕,最高人民法院在华北人民法院的基础上正式宣告成立。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西柏坡考察时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要“带头坚持‘两个务必’,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履行职责的各个环节,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艰苦奋斗、一心为民,是老区法院干警的初心。”曾参与收集华北人民法院资料工作的平山法院原副院长闫玉梁告诉记者,曾经“自行车+公文包”是法官下乡办案的标配,他也曾跟随着巡回审判车,将巡回法庭开到田间地头,如今河北法院推行的“一乡一庭”建设,更是让矛盾就地解决,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坚守,是奋斗的恒心

5月9日凌晨5点30分,一阵手机铃声吵醒了睡梦中的张兴利。

“张法官,我那个案子怎么样了?”当事人声如洪钟。张兴利知道,按照村里人的作息,这会儿给她打电话算正常。

今年是张兴利在平山法院南甸人民法庭当庭长的第6个年头。“在基层法庭工作,你得知道当地村民的‘时间表’。”张兴利说,“比如开庭不能定在八点半,那时候农活还没做完。”

每逢农历“四九”,南甸都有集市,也是南甸法庭最忙的日子。记者看到,中午12点刚过,已经有当事人陆陆续续来到法庭。“当地人没什么工作时间的概念,所以边吃饭边解答咨询也是常有的事。”张兴利对记者说。

70年沧桑巨变。2018年9月,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脱贫出列,摘掉戴了32年的“贫困帽”。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加之辖区内有全县最大的企业,南甸法庭的案件类型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涉农民工的劳务纠纷、合同纠纷的案件数量不断增多。

在一起涉及多位当事人的劳务纠纷系列案中,共有92位原告,当事人和律师均从外地赶来,张兴利为了避免当事人多次往返,庭审从上午9点一直进行到半夜12点,最终顺利审结,当事人也很快拿到了执行款。

南甸法庭的庭长、法官助理和书记员均为女性,又被当地人称为“女子法庭”,法庭下辖一镇三乡,到村里去进行案件调查、文书送达等是最日常的工作。“实在没时间做饭,孩子吃了三年多外卖了。”张兴利笑了笑,在法院系统工作了20余年,西柏坡精神对她影响至深,“基层法庭的工作就是这样,既然选择了,就要坚守。”

河北法院从2013年起探索推行“一乡一庭”改革,“一乡一庭”主要履行司法调解、指导民调、司法确认、联系培训人民陪审员、普法宣传、参与综合治理等职能。目前,乡镇法庭已经实现了全省全覆盖。

记者在平山法院苏家庄人民法庭看到,该庭就设在乡政府二楼的一间办公室里,人民调解员可以随时与中心法庭法官连线,寻求远程指导。“要实现与社会调解组织深度融合,实现多元共治,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负责“一乡一庭”建设的法官张明说。

传承,是奋斗的底色

2011年,张明刚刚来到平山法院工作时,最让他头痛的是方言问题,往往需要书记员“翻译”一遍,才能懂得当事人的意思。“现在,就是让我说一段平山话也没问题了。”张明在3个乡镇的基层法庭工作过,这个在城市里长大的青年,谈起乡镇法庭的调解工作已经颇有心得。

奋斗在基层法庭,也成为越来越多年轻法官的选择。

一张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全国法院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全体代表的合影被西柏坡法庭书记员何艳光摆在家中醒目的位置。这张1985年的老照片记录着何艳光的爷爷的荣耀时刻。

“西柏坡的故事,我是从小听到大的。”何艳光说,“西柏坡精神既是传统,也是家风。”

红色情结,是这片热土代际之间最重要的传承。

平山法院干警到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址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资料照片

每年3月23日,平山法院都要组织干警到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重温入党誓言,接受党的革命传统教育。“弘扬西柏坡精神,就是要传承好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加强法院干警对红色文化的理论、情感认同,以实干提升精神,以文化塑造形象。”平山法院院长于辉说。

世事变迁,红色血脉中的底色不变。

如今,王子村里灰瓦白墙的小院已经成为“全国法院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11年开放以来,接待全国各地法院干警前来参观学习。

70年栉风沐雨,70年薪火相传。

离开西柏坡,“赶考”之语言犹在耳、激荡心间。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正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得到继承和发扬。


法院 【纠错】编辑:王真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