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 > 要闻

没有长征的“长征”——记主力红军长征后的游击斗争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14日18:01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南昌6月13日电 题:没有长征的“长征”——记主力红军长征后的游击斗争

新华社记者刘斐、李松、梅常伟

一边是革命的队伍,一边是两个不满10岁的儿子,面对国民党军给出的这个残酷选择,武阳游击队队长刘国兴毅然选择了前者。

1935年5月后,国民党军数度清剿刘国兴的家乡——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武阳镇马荠塘村,因抓不到刘国兴,便抓了他的一双儿子,威逼他带队伍下山投降。数日得不到回音,国民党军竟残忍地将两个幼小的孩子沉入村西头庙角潭中……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开启了载入人类史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但还有许许多多红军队伍留守苏区坚持游击斗争,牵制大量国民党军,战略上配合主力红军行动,同时在华中、华南地区播撒革命的火种。

刘国兴的游击队伍就是其中一支。他们依托马荠塘及白竹寨一带,采取“诱敌深入、且战且退”的灵活战术,多次击溃敌人,拆毁民团碉堡,以致当地流传着称颂游击队的民谣:“黄田府,粟坑县,白竹寨胜过金銮殿。”

1944年冬,刘国兴被国民党军杀害。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刘国兴,其生活居住过的马荠塘村改名为国兴村。

“刘国兴舍小家,保大家,感动了更多乡亲,纷纷加入他领导的游击队。”在刘国兴的旧居旁,他的同族宗亲、现年71岁的刘国樟说,尽管那时游击斗争很残酷,“但是有游击队在,老百姓心里就有底。”

1935年3月的一个夜晚,中共瑞西县委书记兼游击司令部司令员马德明率部突围,自于都宽田上堡向白竹寨行进。途中,马德明尚在吃奶的小儿子受到惊吓,突然的哭叫声在寂静的山谷中回荡,极有可能引来敌人。

幸而旁边游击队员出主意:快给孩子喂奶,这才止住了孩子的哭声,保全了队伍的安全。

然而,不久后,马德明的妻子和小儿子就被国民党杀害,马德明也在游击战斗中受伤被俘,于1935年6月英勇就义。

尽管没有参加艰苦卓绝的长征,留守苏区的游击队时刻在付出巨大的生命代价。

粤赣边区军政委员会委员杜慕南率领的红色挺进队在其家乡赣州市安远县南部与寻乌县边境一带进行游击斗争,在缺吃少穿、“围剿”频繁的恶劣环境下,依靠群众的支持,挖公路、剪电线、烧桥梁,四处活动打击敌人,不仅对敌人造成很大威胁和震慑,也极大鼓舞了群众的信心和斗志。但由于叛徒出卖,杜慕南不幸被捕,于1936年5月壮烈牺牲,时年23岁。

穿过武阳镇邹氏祠堂前的望江亭,来到绵江河畔,一株高大葱郁的樟树静静矗立,不远处曾是当地百姓无私搭建的“红军长征第一桥”。红军长征出发时,百姓主动送来门板、床板,甚至寿材,几乎家中所有可用的木料都用来搭设了浮桥。

然而,老百姓对红军有多爱,国民党军对百姓就有多恨。主力红军长征后,中央苏区人民遭受了国民党返乡团的疯狂报复,不少村庄成了“无人村”“血洗村”。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赣州境内,瑞金有1.8万人被屠杀,兴国有2142人被害,于都被杀3000余人。

“当年树上挂满了人头,都是拥护红军的乡亲和参加游击斗争的队员们的。”村民邹红波指着河边那株大樟树说,自己的伯父邹光林当年曾是粤赣省政治保卫局局长,在红军长征后留守当地进行游击战。

据邹红波介绍,邹光林1941年牺牲在当地,头颅也被国民党军挂在这株樟树上。“再怎样恐怖的手段,也吓不到乡亲们,还是跟着共产党走,拥护革命。”

【纠错】编辑:肖梦吟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