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 > 要闻

猕猴桃林里的脱贫记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6日20:07 来源: 央广网

央广网贵阳7月25日消息(记者陈锐海)汽车盘旋在山腰公路上,车里的人往外一望,能看到漫山遍野的猕猴桃林。成片的藤叶爬在T型架上,纵横交错,随风摇曳,与高原上的蓝天白云构成一幅乡村夏日图。如今是7月底,距离果实成熟期还有两个月,毛茸茸的果子看起来着实稚嫩细小,三五成群地挂在藤叶下,用肉眼难以察觉的速度,在阳光雨露下悄无声息地成长。

图为贵阳市修文县谷堡镇的猕猴桃林。(央广网记者 陈锐海 摄)

贵州省修文县谷堡镇的这片猕猴桃林中,有120亩是村民黄良华的。他几乎每天都在跟这120亩地打交道,修枝、施肥、浇水……从一个藤架下钻到另一个藤架,忙完这亩地就跑到另一亩。长年累月的田间劳作,加深了这个果农的肤色,更是鼓足了他的腰包。原先在外务工的他,经过十年的摸索,如今靠着这片猕猴桃林,成了年纯收入40万元的返乡创业者,还解决了村里十几个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黄良华的致富经全在山腰上的这片果林里。但要说起来,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谷堡镇(当时称“谷堡乡”)的农民就发现他们脚下的土地适宜种植猕猴桃,因而家家户户开始栽起果树,等果子成熟了,再各自挑到镇上卖。无奈缺乏专业的种植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地里的猕猴桃产量低,质量也不够高,挑到集市上,一斤五毛钱还总卖不出去,山里的生活依旧没得到改善。

黄良华还记得,直到2009年,农户住的还是茅草屋或土坯房,山间的路尽是土路,交通极其不便,一下雨就四处泥泞。地里收成不好,年轻人纷纷走出大山,进城务工,留下走不出去的老人与小孩。尽管地里还偶有老农劳作的身影,但大多数地还是被闲置了,慢慢地也就荒废了。

黄良华在猕猴桃林修剪枝叶。(央广网记者 陈锐海 摄)

2009年,在外打工的黄良华听说家乡正在鼓励青年返乡创业,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打造精品水果品牌。镇政府不仅要给果农提供果苗和T型架的补助金,还将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黄良华觉得这是个机遇——如果在家能赚到钱,他也不愿大老远跑出去打工,上有老下有小的,难免照顾不到。再三考虑之后,他回了谷堡镇。

试验是从自家的那20亩地开始的。

有了苗木补助,种植成本稍微降低了。更重要的是,镇里给他们定制了一套种植标准,让猕猴桃的生产有了科学的依据。无论是授粉、剪枝、浇水还是施肥,每个生产环节都有明确、统一的标准可以遵循。此外,镇政府还经常把农业专家带到田间地头,实地给果农们进行技术培训。如今设置在田间的农业大数据可追溯系统,更是能实时监测、收集到猕猴桃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光照、虫害等因素,为农业生产的科学施策提供数据基础。

图为贵阳市修文县谷堡镇的猕猴桃林。(央广网记者 陈锐海 摄)

头一茬果实是在2014年收成的,相比以前,不仅产量高、品质优,还不愁销路——镇里引进的大企业对猕猴桃进行保底价收购,农户再也不用担心卖不出去。

黄良华尝到甜头,开始用打工攒下的几万元的积蓄,陆续流转村里其他人家闲置的土地,扩大生产规模,直到如今的120亩。

对村民来说,这也是一种增收方式。他们将土地的经营权流转给黄良华这样的种植大户或者专业合作社,以获得一笔逐年递增的土地流转金(2019年一亩地流转金约为800元)。

同时,村民尤其是贫困户,还能获得一个就业机会。黄良华如今忙不过来了,常年雇村里及周边村落的十几个贫困户协助自己管理林地。工人每个月能获得两三千元的劳务收入。猕猴桃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他专业合作社也分别从村里雇工,日平均工资约为120元。

图为贵阳市修文县谷堡镇的猕猴桃林。(央广网记者 陈锐海 摄)

黄林便是谷堡镇某猕猴桃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返乡创业的他在2012年成立了这个合作社,28个社员多为村里的果农。他们流转了1864亩土地,按照镇里定下的十一个生产标准种植猕猴桃,2018年合作社的毛收入约为800万元,利润达500万元。

“以前大家各种各的,标准不一,我防虫,你不防,收成难免受到影响。如今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不仅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提效提质,形成品牌效应,价格也就提上来了。”据黄林介绍,现在谷堡镇猕猴桃的亩产约为3000-4000斤,平均售价约为6元/斤。而在2009年,亩产约为1000斤,均价是现在的一半。

图为贵阳市修文县谷堡镇的猕猴桃林。(央广网记者 陈锐海 摄)

从散户散种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从自产自销到“订单种植、订单收购”,再到电商销售,修文县谷堡镇的猕猴桃再也不需做赔本买卖。

据谷堡镇镇长陈万兵介绍,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闲置的土地少了。目前,全镇猕猴桃种植面积达6.4万亩,占总种植面积的36%,6000多户农户有4128余户在从事猕猴桃生产。全镇拥有猕猴桃公司16家,合作社42家,猕猴桃微型企业58家,100亩以上的猕猴桃种植大户有35户。

同时,成为国家出口猕猴桃示范基地的谷堡镇,已将猕猴桃产业作为该镇脱贫攻坚的民生产业。全镇216户贫困户中,有83户在猕猴桃产业中走上脱贫路,其他的贫困户也在务工或养殖业中增收。

回乡十年,黄良华见证了家乡的变化。山腰上爬满了绿色的果树,村里盖起了一栋栋小楼房,路再也不是土路,一条条水泥路缩短了他们进出村的时间,大家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他不仅在村里盖了两层楼房,还在城里买了一套房子。凭借着猕猴桃发家致富的他感慨:“农业种得好,能赚钱,确实离不开科学的技术与管理。”

【纠错】编辑:肖梦吟

Copyright © 2001-2019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网站地图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