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 > 娱乐

舞剧《原风》演出纪实:原上吹来烈烈风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15日11:39 来源: 光明网

对于今天的国内观众而言,提起东北艺术的特色,首先想起就是被小品和二人转“代言”的喜剧风格,以至于自东三省之外的观众提起东北话,都是“自带喜剧效果”的深刻印象。然而当人们摆脱掉电视传媒塑造的刻板地域印象,生长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民间文艺,以洒脱豪迈、热情浪漫的艺术风格,如同冬夜的炉火般暖人心房。

近日,寒风凛冽中的黑龙江佳木斯大剧院,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资助项目舞剧《原风》的上演正是这样一团热烈奔放又温情脉脉的“艺术之火”,驱散着物理空间中的寒意,用最为质朴的情感温暖着现场所有观众的内心。

故事:黑土地上的艺术守望者

幕启灯暗,晚年的梁原拿起一方手绢,在熟悉的舞蹈动作中陷入回忆;时光如同倒流的河水一般,将她与观众带回了六十多年以前,黑土地上最热烈奔放的秧歌舞蹈向她敞开大门的时刻……

在凌冽寒风吹拂的东北平原上,一种从远古宗教仪式中诞生、在民间自由生长的民间艺术——东北秧歌成为了这方土地最具生命力的舞蹈。它以其丰富的舞蹈形态展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区秧歌舞蹈的独特魅力,又以奔放洒脱、绚烂多彩的艺术激情感染着每一个走近它的个体。《原风》故事中的主人公梁原,自幼追随老艺人学习秧歌舞蹈,在追寻与坚守的过程中,她收获着人生中最重要的友情、爱情与亲情,同时也承受着时代大潮的冲击与岁月流逝的雕琢。就是这样一个艺术家与艺术相识、相知、相伴、相守的过程,饱含了主人公六十余年的悲欢离合,折射出的是一代民间艺术家在北国沃土上的坚持与守望。

表达:火种取自民间、拥抱时代语境

作为一部讲述民间艺术的舞剧,《原风》没有停留在对原生态艺术形式的简单复制上。按照主创者的初衷,作品的确是有让更多观众认识并关注东北秧歌舞蹈的愿望。也正是基于此,从“老艺人”们身着传统祭祀的服装,到重要道具“神鼓”作为艺术传承的标志,《原风》中处处可见民俗与民间艺术的元素出现。

然而最为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舞剧《原风》不仅尽量避免将民间艺术形式直接化用到舞台上,而且还选择尽量克制地使用地域和民间符号,同时又适当地通过更加有时代特色、更具有普适性的艺术语境进行表达。从全剧的音乐创作到舞蹈动作的设计与编排,都不难看出创作者表现出最大程度上的克制。传统元素作为重要的火种,点燃了《原风》的创作灵魂,但又“润物细无声”地隐藏在每一个舞姿、每一段音乐之后,而并非是直接的体现。

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原风》,没有从头至尾被东北秧歌所淹没,反而是在几段醒目的群舞和主演的独舞中可以窥见诸多现代舞的元素。一方面,东北秧歌除了在表现艺术家学艺时作为叙述内容之外,在剧种似乎再无体现;另一方面,观众又处处能感觉到东北秧歌的痕迹,女主演在诸如拉扯女儿急走、与爱人共沐爱河等生活化的场景中,巧妙的化用了东北秧歌特有的步伐与上肢动作——仅是举手投足之间,鲜明的地域特色便展露无遗。

克制的艺术符号表达的背后,是创作者对东北秧歌的熟稔与思考。《原风》以舞蹈讲述舞蹈家的生平故事,自然需要以更高的艺术视阈统摄全剧,将剧中人物擅长的艺术表达与更广域的当代舞蹈语境相互融合,从而完成对故事的讲述与人物的塑造。

情感:大时代下个体的真情流露

舞剧《原风》的动人之处,亦不仅仅体现于对舞蹈艺术的挖掘与创新,更有其作为“剧”的叙事情感给观众带来的震撼。

《原风》所讲述的故事,并非是创作者的凭空想象。剧中主人公“梁原”的人物原型,正是开场时饰演晚年梁原的舞蹈家乔梁。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与东北秧歌结缘六十余年,始终坚守着传统艺术、不断探索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后起之秀。《原风》剧中所讲述的诸多动人故事如与爱人携手一生的动人爱情、希望女儿传承衣钵却遭拒绝的伤心与失落以及在舞蹈教育之路上的守望等等,都是取材于乔梁老人的真实生活。

正是这种真情实感的挖掘,让舞剧《原风》变得有血有肉,真挚动人。艺术创作不可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部述说当代人共同经历过的“小历史”的作品,更需要情感的真挚来赢得观众的共鸣。(文/浩洋)

舞剧 纪实 【纠错】编辑:朱光毅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