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客户端—荆楚网消息(通讯员 华宣)武汉一呼,四方响应。援鄂买鄂、复工复产......武汉之东,多个工地上响起挖掘机轰鸣声,那个熟悉的武汉又回来了。在不久的将来,一座又一座基建路桥将在武汉长江之上,腾空而起。大音希声,动静有时,沉寂了近三个月的武汉,正在加速觉醒。
没有人知道这片土地上,谁是时代眷顾的下一个宠儿。但对武汉来说,却有一个神奇的“地图外两厘米”的传说——敢闯“禁区”不断突破的光谷,从武汉“地图外两厘米的地方”,变成中国经济最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区之一。
4月24日,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如期而至。在武汉之东——又一个“地图外两厘米”的地方,以商业航天、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核心产业集群打造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当仁不让进入大家的视线;两所横跨南北的长江大桥(光谷过江通道、双柳长江大桥)也让一江两岸的互动变得顺理成章。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与光谷一江之隔。
武汉,从光谷出发,继续仰望着星辰大海。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骄傲。过去十年,大武汉的骄傲,当属光谷。
许多年前,这里是“武汉地图外两厘米”的地方,武汉人自嘲“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谷。”可如今,光谷之于武汉,相当于浦东之于上海,蛇口之于深圳。“武汉,每天不一样。”但在光谷,每分每秒都不一样。光谷的十年,正是武汉闪耀蝶变的十年。
如今空中俯瞰,尽是繁华胜处。从小米武汉总部大楼往东,光谷生物城、未来科技城、左岭新城、黄金大道,光谷加速东扩。把一片片武汉市郊变成湖北产业中心、世界产业焦点,撑起未来产业的四梁八柱。
无数资源要素堆积,让“宇宙中心”光谷无法用“三环内外”去简单定义。这一捧热土,引领武汉向东,就连周边的鄂州也从不毛之地开始价值飞升。在这里,“地王”记录屡屡被刷新,说是寸土寸金也不为过。
武汉向东,光谷的版图持续扩大,承接光谷产业转移。这或许就是光谷的“大爆发”的路径。换句话说,光谷的势能还在不断扩散!
不论主动还是被动,光谷外溢,才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前几天,相关部门举行新闻发布会,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概念和范围。未来,国家将围绕信息、融合、创新三大新型基础设施,更上层楼。武汉若要发展新基建,必然离不开光谷。一个好汉三个帮,对于“宇宙中心”的光谷来说,并不缺政策“光环”,而更需要承接产业转移的好帮手。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核心区实景图。
“武汉地图外两厘米”的故事,尽管换了主角,却总在书写着神奇。即便武汉之外,鄂州、团风接连有望进入地铁时代。它们将与武汉“无缝对接”,消除地理隔阂,打通两地产业、人才、地理空间上的优势互补。作为武汉远城区的新洲,也到了激动人心的历史发展时刻——四顾环视,新洲兴许才是承接光谷产业转移的最佳拍档,续写武汉“地图外两厘米”的故事。
有学者认为,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禀赋是动态变化的。土地、交通、产业、资本、人才技术等等,随着时间推移都会发生变化,区域协同的作用因此得以体现。只有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方能实现区域均衡发展。长江南岸是有着产业、资本、技术实力丰厚的光谷,长江北岸是有着连片土地、极具比较优势的新洲。如此相近的地理位置下,资源必将流向洼地,优势互补。
“促进鄂东地区区域融合、产业融合发展。”新洲区委书记赵利洪曾在今年湖北省两会上如此建言。武汉市人大代表李洵也提出:“推进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与东湖高新区优势互补,打造一江两岸高新技术产业走廊。”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航天产业港公园。
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提出2025年前,重点推动实施79座过江通道,武汉市16座过江通道被列实施重点,其中将有3座连通新洲。
紫气东来!随着国家长江干线过江通道重点项目落地生根,光谷过江通道、双柳长江大桥等将飞架南北,打通任督二脉。隔江相望的大光谷产业、人才、资金、项目等要素向北溢出,顺应此轮新基建的红利,南北两岸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届时,大武汉长江南北两岸,将携手共进。位于光谷的国家存储器基地与位于新洲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从隔江相望,到一桥连接。一江两岸通过政策引导,在产业、人才、地理空间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互动,形成武汉东部片区协调发展,成为长江中游最具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走廊。
而在长江北岸的新洲,本身也有着过硬的实力。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效果图。
而在长江之滨,新洲阳逻港正风华正茂。当年,习总书记在这里冒雨考察,让人们印象深刻。这个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核心枢纽港,拥有多条“江海直达”的近洋航线,是中西部地区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最佳港口。由其领衔的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与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得享“两大国家级战略引领”。
一江连两岸,新洲融主城。长江文明生生不息。站在大光谷仰望星辰大海,点亮新长江文明之心,将是一代人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