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8月29日讯(记者周萍英 刘中灿 见习记者张建林)厨师这个行当已经不新鲜。可是你听说过私厨教练吗?
近年来,位置隐秘、菜品讲究特色不追求翻台走量的私厨渐受一部分市民欢迎,专门培养私厨厨师的大师级“厨神”也走向市场。
和大锅大灶的菜品不同,私厨菜品对原材料的挑选堪称苛刻。楚天都市报记者近日就跟随“湖北烹饪名师”“中国烹饪大师”李德东,从武汉到孝昌体验高温下的食材寻觅之艰辛。
学厨先种地 手掌起泡方知农人苦
清晨五点一刻,李德东的手机闹铃准时响起,
半个小时的跑步晨练,这是李德东和他的学生们一天生活的开始。
“我每次都会带着他们,出门右拐,围着环山公路跑一段,运动一下,把身体唤醒,才能接受下面的挑战。”李德东笑着告诉记者。此时的他,穿着迷彩短袖,皮肤黝黑,身形健硕,不像厨师,倒像一个天天干活的农民。
记者发现,学生并不多,只有五六人。做了28年厨师,李德东以前也开过厨师学校批量带学徒,而现在,特别是疫情后,他敏锐地发现,餐饮业对健康卫生的要求变得尤为重要,像以前一样的厨师培训方式面临挑战,加上私厨在近年来经受了市场考验,专门培养高端私厨成了他的新方向。因此,他在距离武汉不远的孝昌县金盆水库附近盘下一片地当成食材基地,对学生在人数上不求多而在于精。
李德东带学员采摘食材
锻炼完了,天已大亮。他们来到了“第二课堂”——菜地。地里各种青菜叶子上还沾着晨露,男学员蒋冠南跟在刘德东身后,挥起锄头,抡成一个圆弧,“咔嚓”,一锄头下去,头天拔了花生的一块地里又冒出几颗花生。旁边一名女学员抡不动锄头,见状赶紧用手扒出残余的花生根,轻轻一抖,土块掉了下来,一串饱满的花生展现在眼前。
自己种的葱
记者看到,这五六亩地里,有辣椒、生菜、黄瓜、白茄子、红薯、南瓜,还有些叫不上来的品种。蒋冠南告诉记者,“这个像芝麻一样,往上长的是黄秋葵,那个吃起来味道和香菜差不多的是荆芥。以前不认识,现在不仅认识了,还自己亲手种,每棵菜自己翻地浇水施肥,每一片叶子都来之不易。你看我手上都起泡了!”说完,他伸出手来,右手一个大水泡甚是显眼。
李德东带学员下地干活
除了翻地浇水,清理鸡、鹅和羊的粪便也是他们的学习课程之一。李德东一边介绍,一边从笼子里把鸡粪扫到一起,装到编织袋,再用绳子把袋口系好。发酵一个月,就是一袋天然的好肥料,他说,“学厨先种地,首先让他们珍惜食材”。
地翻完浇完水清理完圈舍,记者发现,这些准厨师们的后背已经湿成一片,粘在皮肤上。
新鲜鸡蛋抢“良辰” “桑拿棚”里掏热蛋
干完农活,日头已经悄然爬到头顶上。
记者跟着刘德东一行从地里回来,把一篮子装满五颜六色的蔬菜瓜果带进了厨房。火辣辣的太阳顶在头顶上,像是个随身行走的275W灯头。
刚到厨房,工作人员告诉李德东,武汉客户预订的土鸡蛋不够。“走,去旁边的养鸡场。”放下菜篮子,李德东就往外走。
沿着山路向着太阳开车十来分钟,爬上一座枣树林,就是当地陈井村村民黄德保的养鸡场。刘德东介绍,自己饲养的能下蛋的鸡不多,供应不足的时候就到老乡散养的鸡场来“救急”。
鸡生蛋通常在中午12时-14时,为了拿到最新鲜的鸡蛋,就得“抢”。
刚从鸡窝里捡出来的鸡蛋
中午1时许,尽管树木葱郁,仍觉热浪滚滚。知了叫成一片,成群的鸡慵懒地躲在树荫下,而生蛋的鸡则自觉地踱进了用钢筋雨篷搭成的大棚。
走进大棚,记者随身带的温度计显示,40.5℃。不仅温度过高,热浪裹挟着鸡粪和家禽的臭味隔着口罩往鼻孔里钻,几近窒息。
大棚的地上是些零散的谷和鸡毛,地上觅食的鸡不多,但两排架子上,有不少轻微发出“咯咯”声,是正在下蛋的鸡。记者跟着黄德保,试图用手去拿,刚伸手,两只鸡就从窝里飞了出来,拿在手里的鸡蛋,还存着余温,鸡毛在空中飞舞落到脸上头上。从棚子出来,大家满脸汗珠滴落,就像刚刚洗了脸。
抢鸡蛋要赶时辰,打板栗找莲藕等则要跋山涉水。李德东告诉记者,现在正是新鲜板栗上市时节,平时要跑到十公里外的山里去,进山后还要走三四公里路才有野生板栗。板栗打落,还要砸开口取栗子,常常满身是伤地回来。
深山厨房柴火旺 滚烫灶台汗水结成霜
为期一周、学费两万多元的私厨培训,重在食材原料的选取和健康理念和节约意识的培养,对于很多传统厨师着重的刀功手法几乎忽略。
“现在先进机器太多了,切丝雕花的都有,方便又快捷。私厨重视食物本身,教他们买食材找食材,简单烹饪原理相通,一周后可做一桌上档次的菜足够。”李德东说。
目前学员大部分是企业的老板、老板太太和高管,也有想开小私厨的创业者。
“现在培养个厨师是很难。很多餐饮店为了省成本,直接用半成品,厨师很多到了流水线工厂。”李德东无奈道。
也正因为此,李德东将精力放在食物的安全和健康上。“我们烹饪菜,少油,放一点盐,其他调料都不加。只在做鱼等腥味重的菜时放点花椒祛腥味。”
灶前示范
从鸡场回来,李德东带着学员来到厨房。有学员往柴火土灶里添着干柴,学员胡艳娜正在切菜,辣椒切成丝摆在碗里整齐划一。“长的没有用,短的用不上。”李德东经常提醒学员们要珍惜粮食,不要浪费食材。根据食材的类型、长短、大小,要“取材有道”。“直黄瓜就取24厘米,细长的辣椒就取12厘米,那些卷起来的菜型,就切圈和段。” 李德东说。
蒋冠南告诉记者,“李教练”平常还会教他们如何在超市里挑选酱油、醋等调料。好的瓶装酱油要用手摇,观察瓶壁上酱油的粘稠度,好点的醋要看看配方里的醋酸比例,3.6%到5.2%之间最适合做菜。
胡艳娜尤其认可这种理念。她是一家科技公司的负责人,经过几天学习,从不会下厨到现在可以拿出5道拿手菜上桌,她感慨万分。
“说实话,以前不会下厨做饭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不说家里人,来了朋友,总不能靠点外卖招待吧,我过来学的目的就是要学会几道拿手菜,回去惊艳一把。”胡艳娜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
从种菜、摘菜,再到做菜,看到自己从地里采很有成就感。胡艳娜收获最多的,“通过学习,真切感受粮食来之不易,粒粒皆辛苦。”
映着烧得正旺的柴火,李德东已换了件干爽衣服的后背又已凝成了一片白霜。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