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准大学生正在创作《蒙羊千里长驱图》。
长江日报讯(记者汪峥 通讯员孙克亮)卷首是勇士策马奔腾以及蒙古包和群羊,卷尾则是长江大桥、黄鹤楼、欢乐谷等武汉知名地标……近日,一幅融合蒙古与武汉风情的长卷国画,正在3名准大学生的画笔下,绘就而出。18岁的李影桐、王艺菲和朱映雪,是武汉蔡甸区应届高中毕业生,本月,自幼一起学画的3人,联手创作了一幅5米长的国画《蒙羊千里长驱图》,致谢蒙古国向湖北人民赠羊。
“我们这一届高考生,亲身经历了疫情,感触非常深,所以了解到蒙古国赠羊后,希望用自己的画笔来表达谢意。”刚刚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李影桐告诉长江日报记者。
3人自幼跟随武汉国家一级美术师盛焰学画,今年一起参加高考,分别被湖北美术学院、武昌理工学院、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录取。8月中旬,3人原本打算开学前外出旅游,看到蒙古国向湖北赠羊新闻后,便找到盛焰,想创作一幅画致谢。
“觉得她们的想法特别好,可以作为进入大学前创作的锻炼和突破。”盛焰结合主题,建议3人采用长卷水墨重彩国画的形式,“表达两国人民的友谊,大幅作品能更好地体现主题的厚重感。”
20日,3名准大学生,重新回到了盛焰位于蔡甸的画室里,开始人生第一次长卷画作的创作。李影桐说,虽然在10多年的学习中,素描、水粉、国画、油画等各类画法都有涉猎,但均为常规画幅,这次创作长卷作品,对自己也是新的尝试。
定下主题后,3人和盛焰一同构思画面,选取创作素材,“蒙古的草原、蒙古包和武汉的黄鹤楼,这些代表蒙古和武汉特征的元素,都必须放进画里。”李影桐说,武汉刚刚经历了疫情,展现出了英雄城市的气概,所以在创作时,还特意将首义广场、欢乐谷这些点位画入其中,展现武汉的精神和活力。
创作中,3人相互合作,李影桐负责创作蒙古包、草原等“蒙古版块”,王艺菲和朱映雪则分别绘就黄鹤楼、首义广场片区和欢乐谷等两个“武汉版块”。
在王艺菲看来,创作这幅画,既是一次新颖的尝试,也提高了自己的绘画水平。从20日起笔至今,两周时间里,这幅5米长卷,已经易稿3次。从初稿线描,到上色调整,3人在盛焰的带领下,逐渐完善画作细节。例如在绘画黄鹤楼下方松树时,经过盛焰的指点后,画面的层次得到显著变化,“这种细节的提高,对自己的绘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王艺菲说。
如今,3人每天在画室里要待上约10个小时。
“看得出来,她们非常想把这副作品画好。”盛焰说,“画面最终定稿后,还会写上前言和后记,成为一幅完整的作品。”他告诉记者,作品预计在9月初完成,并将寻找途径赠予蒙古国,作为武汉人民对蒙古国赠羊的回礼。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