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大武汉紧急救援队成员(左起)王震、王紫懿、朱伟、李文建。长江日报记者陈卓 摄
王震(左)和王紫懿近照。
2020年4月15日,W大武汉紧急救援队志愿者王震和王紫懿喜结连理,两颗有爱的心因志愿服务走到一起。长江日报记者陈卓 摄
“当时只是想救人,没想那么多,有孕妇晚上发作,社区喊车已来不及,需要有人及时把他们送到医院。”
2021年2月5日晚,35岁的王震下班后为刚做过心脏手术不久的妻子王紫懿做好晚饭,然后来到小区门口一家麦当劳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
疫情期间,由王紫懿发起,王震和另外两名志愿者李文建、朱伟组成的W大武汉紧急救援队,共登记临产孕妇350人,出车接送孕妇近百次,41名婴儿顺利降生,无一感染。2020年4月15日,王震、王紫懿喜领结婚证。
这故事的一些片断,出现在电影《武汉日夜》之中。
■ 凌晨2点抵达孕妇所在小区
王震说,1月16日,他看了《武汉日夜》首映,挺感动的。W大武汉紧急救援队参与了战疫全程,但医院里面的情况,尤其是重症病房里的场景,当时没机会看到。影片中能看到医护人员对重症病人照顾得无微不至,那么多病人,经过医护人员努力,终于治愈出院,大家都不容易。看到杨莉护士长送没有抢救过来的病人的手机遗物给家属,这一幕他看哭了。
《武汉日夜》中,W大武汉紧急救援队出现的第一幕,便是王震凌晨2点从沌口驱车来到光谷高新二路佳源花都小区,和小区保安一起拆开防疫围挡一角,让孕妇和家属出来,上他的车。此时孕妇宫缩厉害,王震开车疾驰,20分钟后把孕妇安全送到省妇幼保健院急诊大厅。
王震说,那次出车是去年2月22日,之前长江日报记者陈卓通过王紫懿联系上了W大武汉紧急救援队。22日凌晨,王震出发前告知了陈卓。担心孕妇安全,他开车“一路狂奔”到光谷,没想到在光谷当代国际城小区门前一个红绿灯路口,碰到陈卓也已开车到此等候。之后陈卓一边拍摄,一边和他一起喊保安,拆围挡,提行李。到了医院,还协助家属办入院手续。听说之后还不定期坚持跟拍这对夫妻和新生婴儿。
“每一个新生儿的出生,都感觉给武汉这座城市带来希望。”王震说。
■ 物资紧缺时,记者为救援队提供2000只口罩
疫情前,王震在光谷一家互联网企业工作。疫情发生,王震居家线上工作,通过几个志愿者微信群,他走出家门,参加了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为医院运送物资的志愿者团队。
也是通过志愿者群,他结识了32岁的营养师王紫懿。王紫懿开始也是参加各种志愿工作,后来加入一个“武汉留守孕妈妈群”,发现许多孕妇面临夜间临产叫不到车的危险境况,于是在朋友圈发起了招募带车司机志愿者的公告,最终和有共同志愿服务理念的王震、80后小软件公司创业者朱伟、70后汽车租赁公司创始人李文建,组建了W大武汉紧急救援队。
王紫懿家是老武汉人,热心公益的她对疫情给武汉带来的冲击感到心痛,不仅本人用行动来保卫城市,后来把做驾校教练的父亲也带进了志愿者队伍。王紫懿第一天出门时,妈妈给她一杯咖啡,一上车打着火,发现油箱里的油是满的。父母知道她去做志愿者,在背后默默支持她。
为了保证救援队的志愿活动安全有效,王紫懿要求队员必须是老司机以保证行车安全。要保证孕妇的安全,队员不能去做别的志愿服务。每次出车完要对车辆做全面消毒,保持车辆清洁和自身不被感染。
王紫懿想办法给大家准备防护物资,刚开始为队员准备的是一次性雨衣,后来通过朋友找到一些防护服和护目镜。
王震说,随着求助孕妇人数增加,队员防护物资很快吃紧。此时,长江日报记者陈卓已随队员跟拍多次,了解他们的情况后,将媒体朋友送给他的2500只比亚迪口罩,拿出2000只送给了W大武汉紧急救援队。
《武汉日夜》中有一个镜头,是队员们在凌晨工作间隙,调侃防护服不合身,那是他们难得的开心一刻,队员们深知,此时提供防护服保障已经非常难得。救援队规定,商业性的防护物资捐赠,他们一律不接受。队员们最希望收到的微信回复是“生产顺利,母子平安”,坚决拒绝孕妇家属的红包。
长江日报记者陈卓统计,仅他跟拍的队员接送孕妇,涉及的地点和医院就有花桥一村、汉阳钟家村、武昌张之洞路、光谷高新五路、省人民医院、汉口百佳妇产医院等。
■ 王震王紫懿喜结良缘,画面进入《武汉日夜》
对王震来说,送孕妇不算辛苦,最有挑战的是不分日夜时刻准备着接单出车。王紫懿后来去北京接受电影频道录节目时说,队员们不容易,到后期几乎不脱衣服睡觉,手机放在胸前,手机一响,有单就出。那个时候的孕妇求助,一般都是见红或破水,是十分危急的。大家不是专业的医护,得在最快的时间内把她们送到医院去生产。“当生下的孩子的照片传来,你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一点都不会后悔去做这个事情。”
王紫懿接受着另外一种挑战——统计留守孕妈妈群中的求助信息,根据她们的预产期一一编排好顺序,分派给队员对接,为了防止队员出现有事,或者睡着了“漏单”联系不上的情况,她就当起了“癞子”,成为所有待产孕妇的紧急情况联系人,她尽管只出了两次车接送孕妇,但每天下来断断续续只睡三四个小时是常态。
王震说,王紫懿在疫情中熬了27个通宵。几周前刚做了心脏手术,在家修养。
对王紫懿来说,身体受到了影响,却意外收获了另一半。王紫懿在访谈节目中说:“认识了77天后,王震作了一个表白,14天后我们就去领证了。我妈说了一句话,不想每天开窗户就看到王震的车在楼下,帮他省点油吧,户口本拿去,去领证吧!”
《武汉日夜》中就有这么一个片段:王紫懿和王震领结婚证出来,王紫懿抱怨“14天领证,一分钱不花”,表情和走路步伐却是满满的幸福。
王震说,这段视频是长江日报记者陈卓拍到的,陈卓正是他们这段感情收获的见证人。而出现在《武汉日夜》中W大武汉紧急救援队的画面,可能不到陈卓跟拍的二十分之一。
《武汉日夜》中,王紫懿说希望战胜疫情后,和队员们好好坐下来喝个小酒。武汉“解封”后,梦想成真,四人不时小聚,夏天在户外排档喝酒的场面也被长江日报记者陈卓记录下来,搬上了《武汉日夜》银幕。
“包括陈卓在内,大家都成了朋友,经常见面,互相关心家长里短。”王震说,受到疫情影响,队员中有人辞职,有人换工作,有人店里生意不好,大家互相鼓励,困难是暂时的,武汉是一座充满希望的城市,未来一定会更好。
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