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跨越58年时空 雷锋精神正年轻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05日07:50 来源: 楚天都市报

当年挚友深情忆雷锋红了眼眶 雷锋班战士把他当镜子当尺子

跨越58年时空 雷锋精神正年轻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琴 发自湖南望城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生于湖南望城。

58年前,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58年后,人人可学的雷锋精神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今天是第58个学雷锋纪念日,极目新闻记者走进雷锋的故乡。在这里,“出了雷锋学雷锋,学了雷锋出雷锋”。在这里,有雷锋曾经生活多年的陋室,也有为纪念雷锋特意修建的场馆,关于雷锋生活、学习、工作的物件一一在这里陈列。不时有人慕名前来,提起雷锋时,这里的百姓无不称赞;再忆雷锋时,他儿时的好友、同班的战友红了眼眶。

附近居民常来参观纪念馆

湖南雷锋纪念馆位于长沙市望城区雷锋街道正兴路42号。走进纪念馆大门,只见两厢枫林夹道,花坛青草如茵。院落里江南民居风格的白壁飞檐与典雅大气的现代化场馆交错点缀,在绿树红墙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以雷锋原名命名的正兴广场上,灰、红相间的门楼呈八字形展开,像一列长长的火车。门楼上方的银色螺丝钉,犹如一排忠诚的士兵坚守岗位。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昨日上午,高亢激昂的歌声,随着微拂的春风,飘扬在湖南雷锋纪念馆正兴广场的上空。数百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士聚集于此,他们或是在雷锋生平事迹陈列馆中,参观雷锋的一生;或是在广场的雷锋雕塑前伫立许久,悼念逝去的雷锋。

从场馆东北角走出,穿过一条林荫交错的小路,一处简陋矮小的房屋坐落在林立的居民楼群之间,屋内悄寂无声。堂屋中间挂着少年雷锋的黑白照片,看起来稚嫩又青涩。

来自湖南益阳的刘女士,相邀同伴一起前来参观。“我孙子天天在家要我跟他说雷锋的故事,我想跟他说得再详细一点。”刘女士说,她在来长沙的前一晚,孙子还要她唱一首《学习雷锋好榜样》,唱着唱着,孙子就睡着了。

为了给孙子讲好雷锋的故事,刘女士的手机里,特意留存了一些关于雷锋的事迹。“太多了,我一下都说不完。”刘女士说,作为一个湖南人,从孙子咿呀学语开始,她便给孙子讲关于雷锋的故事,有的故事来源于书籍,有的来源于影视。

“雷锋从小独立能力就强,父母去世后就跟着亲戚,也懂感恩。”刘女士说,这些优良的品质,正是她要向孙子传递的。

家住雷锋纪念馆附近的陈女士,几乎每天都会带着孙子,从雷锋纪念馆到雷锋故居逛上一圈。“他都知道雷锋的钉子精神了。”这让陈女士有些意外。原来,陈女士因受教育程度有限,不知道该怎么教孙子,又希望孙子能学到一些知识,因此她便想到来雷锋纪念馆。

“有时候馆里有专业的讲解员,有时候还会遇到一些学生。”陈女士说,孙子经常跟在他们的身后,听得全神贯注。

学雷锋不止于做好人行好事

走进雷锋生平事迹陈列馆,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雷锋22年的成长经历。生前所看的书籍、日记、纸笔等物件一一陈列在馆内,还有根据雷锋日记还原的各类场景。

湖南雷锋纪念馆馆长余旭阳介绍,场馆于1968年建成,雷锋纪念馆占地面积7240平方米。53年间,纪念馆经历了三次大规模提质改造。如今全馆总面积104000平方米,除3881平方米的雷锋生平事迹陈列馆,还囊括雷锋塑像广场、雷锋故居、当代雷锋·长沙好人展览馆等多个景点,能让参观者更加全面、深刻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目前场馆已接待了4400多万人次前来参观。”余旭阳称,湖南雷锋纪念馆虽不是海拔的最高点,却已成为人们心中最尊崇的道德高地。半个世纪以来,它见证了湖南人民对雷锋同志的追慕、对雷锋精神的坚守,见证了这片红色土地上文明美德血脉的蓬勃奔涌。

余旭阳称,为了更好地传承雷锋精神,纪念馆工作人员通过组织雷锋生前亲友召开座谈会、调档查询、北上走访、网络征集金点子等方式,共征集有关雷锋的文物、史料500多件,同时邀请画家、雕塑家等创作主题作品。除此以外,他们还会让宣讲员走出去,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不断扩大传播范围。

余旭阳到雷锋纪念馆工作之前,他对雷锋的事迹有所了解,在纪念馆工作的四年间,他对雷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雷锋的敬业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他。

“出了雷锋学雷锋,学了雷锋出雷锋。”余旭阳说,雷锋出生于望城,生活在这片故土的人们,早已树立了一种学雷锋的意识。不过在他看来,人们对于雷锋精神的认知,大多局限于做好人行好事,实际上雷锋精神的品质不止如此,他将此概括为爱党爱国、向上向善、无私无我。

雷锋精神最大特点是不计得失

“这是雷锋,旁边的就是我。”指向挂在墙上的黑白照片,今年79岁的谢迪安老人一脸微笑地向记者介绍。谢迪安是雷锋的童年挚友,两人一起上学,还曾是同桌。

“他擅长手工,总是会做一些玩具,大家都很喜欢。”在谢迪安的记忆中,雷锋总是在琢磨手工制品,他也因此成了他们一群伙伴中的孩子王。不过,让谢迪安佩服的是,雷锋砍柴速度很快,这在当时赢得不少大人的赞许。

谢迪安称,他曾花钱买了一个皮球,包括雷锋有4个伙伴一起在外踢皮球。突然,皮球进了一家缝纫店,他一头冲进店里准备捡球,可让缝纫店的女老板抓了个正着,当时他便与女老板发生了争执,女老板将此事反映到他所就读的学校,还告他私自进入商铺。

学校得知此事后,严厉地处罚了谢迪安,然而他并不服气。雷锋知晓此事后,一个劲地说服他,让他承认错误。“这件事也是小事,但我看到了雷锋的执着和勇敢。”说起此事,谢迪安的眼眶红了。

1957年5月前后,雷锋已在县城工作,谢迪安还在读高中。两人相见后,雷锋向他阐述了未来的规划,“我想当农民,想当工人,想当解放军,还想当英雄。”而在雷锋眼里,谢迪安是个读书的好料子,因此也叮嘱他:“你就好好读书。”让谢迪安没有想到的是,这成了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再次得知雷锋的消息,是1963年3月。谢迪安已上大学二年级,坐在学校的图书馆内,他拿起报纸才得知,陪他度过12年少年时光的好友雷锋已经牺牲。“当天我痛哭了一场,不敢相信。”

谢迪安说,雷锋自幼乐观向上,勤奋好学,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精神最大的特点,就是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别人得到幸福,不计较个人得失。

今年84岁的冯健,比雷锋大3岁。她告诉记者,1956年在领导家中她与雷锋相遇。此前雷锋对她也早有耳闻,高中毕业后的冯健,回乡参加农业生产,还带头养猪,充分发挥所学的知识,18岁时就入了党,还进京受毛泽东同志接见,这让雷锋心生崇拜。

“姐姐,你怎么做到的?”在雷锋的追问下,冯健向他传授了经验,这也让雷锋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几年的相处过程中,冯健与雷锋谈论最多的就是学习,两人互换书籍、笔记,互相答疑解难。“他要是遇到一个难题,会一直钻研,直到弄懂为止。”

几年后,冯健被保送去上大学,雷锋得知这一消息后,急忙找到冯健:“姐姐,我也想跟你一起上大学。”在雷锋的眼睛里,满是对上大学的渴望。

冯健说,在那个时代,雷锋就懂得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文化。有人评价雷锋爱跳槽,换了那么多工作。雷锋确实爱跳槽,但他都是向更加艰苦的工作岗位上跳,哪里需要他就跳向哪里,能吃苦耐劳,这是雷锋精神中值得发扬的一种优秀品质。

把雷锋当作一把尺子一面镜子

今年80岁的乔安山老人,在辽宁抚顺生活。1959年,他在鞍山钢铁公司与19岁的雷锋结识。1960年雷锋报名参军,乔安山也跟随雷锋来到了解放军某部汽车连,两人还分到了一个班。

乔安山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两人在部队时同开一辆汽车,成了关系最亲密的战友。雷锋是班里最早学会开车技术的一员,为了让同班战友快速掌握开车技巧,雷锋利用业余时间画了一个汽车结构草图,还就地取材做了一个汽车驾驶操作台,操作台上有方向盘、油门变速器等,战友们因此得到了更多的练车机会。

在乔安山的记忆中,雷锋做过的一件小事改变了他。因工作需要,两人一同驾车,在途经一个陡坡时,坐在副驾的雷锋看到坡上有一辆手推车进退两难,雷锋便要他停好车,下车帮忙推车。上车后,他调侃雷锋速度快,雷锋当时就说:“说做就要做。”

“当时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从那时起,我一心想着向雷锋学习。”乔安山说。更令他难忘的是,雷锋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乔安山家境贫寒,在部队通过书信得知母亲重病,为他读信的雷锋,立马从被褥中拿出20元,以乔安山的名义寄回了家。“那时一个月津贴才6元钱。”乔安山感激不已。

庞春学,是第二任雷锋班班长,现任雷锋战友报告团团长,今年80岁。在他的脑海中,雷锋长着一张娃娃脸,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实际比他年长一岁的雷锋看起来比他小很多。雷锋乐于助人、勤奋好学的品质在民间广为流传,他也亲身感受到了雷锋的一系列优秀品质。

“除了党的关怀培养,雷锋就是我的好老师。”庞春学告诉极目新闻记者,雷锋不仅影响着同班的战友,更影响着雷锋班的每一位战士。1962年8月15日雷锋牺牲,1963年1月7日国防部批准命名雷锋所在的运输连二排四班为“雷锋班”,当晚,战友们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

“我在雷锋班,我感觉他还活着。”庞春学说,雷锋班的每一位战士,都把雷锋当作一面镜子,随时照一照自己的言行与雷锋是否一样,雷锋也是一把尺子,用来丈量他们与雷锋之间的差距。雷锋班始终像雷锋那样,一步一个脚印,踏着雷锋的足迹向前。

庞春学称,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虽然雷锋班的班长换了一任又一任,雷锋班的战士来了又走,人在变,但雷锋精神没有变,雷锋班的每一位战士,都是一粒传播雷锋精神的种子,在部队如此,退役后也是如此。

专家观点

雷锋就是

挺身而出的凡人

雷锋精神的价值超越时代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闫帅称,自1963年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后,雷锋事迹为世人所知晓,成为家喻户晓的平民英雄,雷锋精神跨越58年的时空,至今历久弥新,雷锋精神的传承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闫帅认为,雷锋精神所彰显的是一种“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雷锋的事迹并无多少波澜壮阔,而是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雷锋是挺身而出的凡人,这些凡人善举不在天边、就在身边。而雷锋精神的内核,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创新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雷锋精神只是一个缩影。

闫帅认为,雷锋精神之所以能薪火相传,还与党和政府的大力弘扬密切相关。这些年,对于时代楷模、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等的表彰和宣传,涵养了正能量的社会氛围,涌现出一批雷锋式的先进典型,让雷锋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雷锋精神更是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3月5日作为学雷锋纪念日,纪念是为了更好地践行,我们要将雷锋精神贯穿于每一天、每一件事、每一个人。

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兴教授称,雷锋精神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主要就是因为雷锋精神有很强的时代价值和永恒性特征。

赵兴教授称,雷锋精神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但它本身的价值远远超越了所处的时代。从雷锋的人生轨迹来看,做一行爱一行,他的一言一行在当时发挥着榜样的作用,他个人也产生了很强的影响力。58年来,雷锋精神依然光焰万丈,他心中的信仰、大爱,他舍己为人、积极进取等精神品质,在当下社会依然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发光发热。

【责任编辑:钟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