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水库,一库碧水,秀美如画。(通讯员 姬廷顺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饶扬灿 通讯员 叶相成
编者按
汉江源于陕西,经湖北十堰、襄阳等地汇入长江。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向北方供水,其水源地位于丹江口大坝以上1050平方公里的丹江口水库,其中湖北境内水域面积为620平方公里,全部在十堰市。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多年来,湖北努力担当保护一库清水的政治责任,通过生态修复、移民搬迁、高投入治污、关停并转高耗能工业等措施立体治污。今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河南陶岔渠首,被喻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龙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现场察看工程运行情况,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库,端起一杯新打上来的水库水,总书记迎着光看了又看,笑着说:“‘水龙头’水质不错!”
十堰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夏涛介绍,自2014年12月12日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累计向北方供水超379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达7900万人。多年监测数据显示,丹江口水库常年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水质,109项指标有106项达到Ⅰ类,确保了一库净水持续北送。
人工造林年增长30万亩
5月16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丹江口市石鼓镇玉皇顶生态采摘园区,但见园内一排排整齐美观的柑橘绿意盎然。
“曾经被众多专家断言的‘永远的不毛之地’,如今却是一片郁郁葱葱,让人难以置信。”石鼓镇黄川村1组54岁村民杨玉华自豪地说。
石鼓镇火焰山是丹江口市典型的丹霞地貌和石漠化重点区域,过去这里曾山红似火,寸草不生。在烈日照耀下,红褐色的山体闪闪发光,就像熊熊烈焰,被当地居民称之为“火焰山”。
“为保一库清水,我们大量做义工,就是穷点也在所不惜。”现在已是火焰山片区护林员的杨玉华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丹江口市石鼓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员齐上阵“攻山头”,炸药松土、钢筋固土、砌石挡土、人工移土、挖窝造林、封山育林——历经20余载攻坚克难,过去的“火焰山”已人工培育林木面积约3000亩,植被覆盖率达70%以上,并成为“国家石漠化治理示范区”。
近年来,十堰打破常规种树方式,创造性实施四季挖窝、三季栽树方法,在适宜栽树季节栽树,不适宜季节挖窝、管护、育苗,使植树绿化成为常态。
连续多年,十堰每年人工造林规模持续保持在30万亩以上。最新森林资源普查数据显示,十堰市林地面积达193.61万公顷,位居全省第一;森林面积达173.57万公顷,位居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达73.29%,位居全省第二。
为保护好山体,十堰市积极出台《十堰市山体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并将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日确定为十堰市生态文明日。
投入30亿元消除黑臭水体
“真没想到,我的小孙女也能像我小时候一样,在清澈的犟河边玩耍。”下午放学,杨志金经常领着小孙女来到犟河边散步。
杨志金是十堰市张湾区花果街办放马坪居民理事会会长,从小住在犟河边。上世纪60年代初,犟河水清澈见底,河里鱼虾成群。杨志金回忆:“那时我放学回家,常拿自制工具在水里捉鱼,然后将鱼穿成串儿,带回家在火上烤,味道美极了。”
后来,犟河两岸工厂、大楼林立,犟河逐渐变成重度污染的劣Ⅴ类河流。
犟河是十堰过去5条“龙须沟”之一。因先建厂后建市、先生产后生活、先建设后规划等历史问题,十堰过去有犟河、神定河、泗河、剑河、官山河5条河流污染严重,一度成为汇入丹江口水库的5条劣Ⅴ类黑臭水体。
2012年以来,十堰将5条不达标河流治理作为“硬骨头”,编制出5条不达标河流治理方案,投入30多亿元,累计清除污泥和垃圾561万吨,整治排污口590个,完成河道清淤138公里,建设生态河道130公里,建成清污分流管网1400多公里。
为进一步净化水质,十堰还采用PPP模式,引入深港环保公司、北京排水集团、碧水源公司等多家第三方治水公司,采取人工快渗工程、红菌技术、膜工艺等全球主流污水处理工艺27种。
十堰以高度的政治担当,经过8年持续攻坚,目前全市37个地表水断面达标率100%,黑臭水体全部清零。
关停并转改企业560家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张湾区犟河边的湖北万润老工厂,曾污水横流的生产车间不见踪影,厂房已成窗明几净的办公楼。
十堰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左辉说:“紧邻犟河的厂子过去是犟河水质的‘晴雨表’,厂子一排污,水质就超标。随着老工厂关闭、新工厂投运,真正由污染大户变成环保标杆。”
不转型升级,死路一条。2015年,该厂瞄准电池这个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的朝阳产业,组织精兵强将多次对污水处理进行试验与工艺调整,最终采取“反渗透+电渗析+MVR高效蒸发”方式,成功研发出一套零排放污水处理工艺。
目前,新工厂研发生产的核心产品品质稳定、性能优越,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畅销国内外。研发出的零排放污水处理工艺,解决了污水处理难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近年来,十堰关停并转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560家,永久减少税收22亿元;拒批有环境风险的项目120个,涉及投资额260亿元。
“我们要按习近平总书记最新指示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水源涵养,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持续抓好水源区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担当起保护一库清水的政治使命。”左辉表示。
近年来,十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倒逼企业转型、产业升级,加速构建以汽车产业为主导,以生态旅游、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以智能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为重点的“一主四大四新”现代产业体系。
车——十堰强化汽车产业主导地位,在巩固“中国商用车之都”的基础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新能源、智能网联等先进技术为引领,加快汽车新能源化、智能化、专用化、轻量化发展。
农——深入实施“61”产业强农计划,全市茶叶和丹江库区柑橘纳入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6个省级特优区,武当道茶荣获“中国第一文化名茶”, “武当蜜桔”“丹江鲌鱼”“马头山羊”“郧阳红薯粉”“房陵黄酒”“武当道地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大幅提高。
旅——十堰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以武当山为龙头,打造全域生态区、全域水源区、全域风景区,旅游产业风生水起。2020年十堰共接待游客800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22亿元。
移民搬迁18.2万人
5月16日中午两点多钟,张民森的“汉江民居”里,仍有一桌客人。
“镇里如果有节会,一个中午十几桌客人,忙不过来。”张民森今年40岁出头,搬到丹江口市均县镇新集镇后开了农家乐,他掌勺,妻子待客,碰上节假日还要请人,“搬了新家,脑筋也得变变。新镇环境好,政府又给政策。这不,家家都搞起了旅游。”
2012年的搬迁,涉及均州集镇近1100户,全镇22万余亩田地、山林被淹。为保库区水质,全镇4万余只网箱全部拆除。
对于移民、渔民搬进新家后的生计问题,均县镇给出答案:绿色发展,旅游富民。
新集镇在规划建设中就突出“集镇即景区,生活即景观,民居即旅店”理念,适宜发展农家旅馆;镇上出台政策,为开办旅馆、农家乐的居民每家补贴1万至3万元;统筹资金,恢复“均州八景”,重建“世美书院”,挖掘本地旅游资源;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环库区各村打造景点,关门岩村建成橘海,三里坡村打造水乡,罗汉村建设400亩牡丹园……
近年来,十堰为保一库清水,共移民搬迁18.2万人,清理库区网箱18.2万只,关闭规模化养殖场134家,强力推进十年禁捕,1500艘有证渔船全部上岸拆解,6400多艘“三无”船舶全部分类处置,3000多名渔民全部“洗脚上岸”,拥抱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