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

长征标语86年未磨灭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01日07:30 来源: 楚天都市报

四川省江油市青林口镇土墙上的红军标语 申建业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周治涛 邹斌

长征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二万五千里长征,不仅是空间上的长途跋涉、辗转奋战,更是跨越时间的革命精神传播。建党百年,每当回忆起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成长岁月,那段绝处逢生、凤凰涅槃的万里征途,总能激荡起中国人民内心最澎湃的情感。

老墙上的标语穿越时空

“红军长征到江油,先期住在青林口。打土豪,分田地,穷人当家得自由。写标语,贴传单,黑色大字至今留。”这是申建业参观完四川省江油市青林口镇长征纪念馆后,写在自己旅行笔记中的诗句。

今年74岁的申建业经常随儿子在武汉居住。从2015年起,他骑着三轮摩托车,重走长征路,用文字、图片记录革命先烈留下的印迹,发到新浪博客上。

2018年,申建业骑行来到青林口镇时,远远被村口一面土墙吸引,墙上写着“红军是中国民族和劳苦民众的救星!”在岁月的洗礼中,土墙上的石灰已经斑驳脱落,但工整的标语却穿越时空,一下子把他带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已经践行的诺言。”申建业说。他在当地走访了解到,1935年4月,红军来到青林口镇,为了不扰百姓,他们住在街上的会馆里,一面召开群众大会,一面在墙上、桥上写标语,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

“红军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与国民党的反动行径,形成了鲜明对比。”申建业说。就像毛主席在总结长征意义时所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面对国民党对共产党的丑化宣传,红色标语宣传红军是穷人的军队,参加红军有饭吃、有衣穿,这种信念把那些穷苦青年聚集到红军队伍中来。

块块门板再现长征精神

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真实描绘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战斗的艰险。位于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留下了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故事。

泸定桥纪念馆的藏族讲解员格绒曲珍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她每天都会向游客讲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每当她讲到“红军借门板”的内容,总是能引来游客们极大的兴趣。

1935年5月,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决定夺取泸定桥。大渡河水流湍急,国民党派了两个团防守在泸定桥的一侧,并抽走了桥面的木板,只剩下铁链悬在河上。

战斗打响前,为了搜集木板重新铺搭桥面,红军向当地村民借门板、床板,并承诺战役结束后归还。战斗打响后,村民四处避难,等到红军战士归还门板时,却找不到人。战士们只能将门板放在村民家门口,有的门板损坏了,他们就在村民灶台的木瓢下面放上银元,这样村民回家烧火做饭时就会看到。

格绒曲珍介绍,建设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时,还有当地村民捐赠留着弹孔的门板,并讲述了他们记忆中的红军飞夺泸定桥战役的景象。“在当地群众心中,红军不仅是一支勇敢的队伍,更是一支信守诺言、关爱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为了人民群众而战斗的队伍。”格绒曲珍说。

一份地图提振红军斗志

在云南省曲靖市红军长征纪念园,园长曹绍华和三名讲解员,每天都要接待数百名参观者。“龙云献图”的故事,是他最津津乐道的内容。

1935年4月27日,中央军委纵队先遣分队行至曲靖三元宫附近的关下村时,截击了公路上的卡车。车上是时任云南省国民政府主席龙云送给国民党将领薛岳的物资,除了宣威火腿、普洱茶外,一个皮箱里装着20多份云南省十万分之一比例的军用地图,一个木箱里面则装着治疗跌打损伤、特别是止血特效药品云南白药。

曹绍华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薛岳是追剿红军的蒋介石嫡系部队国民党中央军前敌总指挥,他心心念念的军用地图,却被红军捷足先登。红军先遣分队机智、果敢的行动,受到随即赶到的周恩来等红军首长的赞扬。

关下村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但其影响和历史意义十分重大。时任中央军委纵队政委陈云,回忆起这场战斗时说:“军用地图未交薛岳反而被红军用以渡过金沙江,白药、火腿、茶叶均为红军享受。故红军士兵每谈至此,皆为捧腹。咸谓三国时刘备入川系由张松献地图,此番红军入滇则有‘龙云献图’。”

每每讲起这段历史,曹绍华总会补充道,“龙云献图”的故事不但体现了红军战士的机智果敢,也体现了老一辈革命领袖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纠错】编辑:袁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