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体育

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体教融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需多元化发展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05日09:51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7月4日电(记者王镜宇)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4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体教融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现实困境,应当探索多元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途径。

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其中,关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方面,文件提出:“体育、教育部门推进国家队、省队建设改革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相衔接,在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竞赛、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将其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序列。”

刘波认为,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体教融合”探索过程中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只有认清这些困境,才有助于找到新时代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着力点。

在刘波看来,以前所说的体教结合模式的困境根源首先在于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对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不一。体教融合绝不是简单地在以往体教结合模式的基础上进行融合,而应当是全新的理念。其次,大多数高校体育的软硬件资源配置匮乏且滞后,在经费投入、训练条件设施、教练员水平、团队配置、后勤保障、队伍管理等方面,无法与体育部门相比较。同时,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而言,关于高校运动队的招生规模不超过本校上一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1%的限制不利于体教融合的实施,也不利于教育部门和高校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的制度设计。第三,体育部门很难从自身来缓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学训矛盾”,需要教育部门甚至是成立新的部门来缓解这一矛盾。近年来,一些有潜力的年轻运动员选择进入大学深造,但由于诸多方面的不足,大学很难把有潜力的运动员培养成精英运动员。

刘波认为,针对上面提到的这些现实困境,需要从几个方面予以解决。一是形成中国特色体教融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础理论,其中包括中国特色体教融合的概念与内涵、中国特色体教融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价值和培养路径等。二是强化中国特色体教融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中国特色体教融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需要借鉴世界各体育强国经验,通过顶层设计确定方向、理顺思路、推动实施。三是中国特色体教融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两条路径同步实施。从短期路径来看,体育部门需要释放更多的人才培养资源给教育部门,尤其是和大学进行合作。就竞技水平而言,短期路径对应了运动员的“短期成功”,即在竞技生涯中取得优异竞技成绩。从长期路径来看,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要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价值方面达成一致,即从运动员的需求出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长期路径对应了运动员的“长期成功”,即在竞技生涯和退役后的职业生涯都取得成功。唯有如此,方能实现中国特色体教融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途径。

刘波说:“进入新时代,理应探索更为多元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途径。中国特色体教融合需要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协同,做到多种模式并存,开创中国特色体教融合的新时代。”

据刘波介绍,从清华大学近些年的实践来看,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能够起到营造校园体育氛围、带动广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作用。从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角度,清华大学在田径、射击、篮球等项目取得了突出成绩,但“清华模式”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学训之间的矛盾难以根除,校际竞技文化的缺失等。由于竞技体育体制的制约,加上绝大多数高校不具备清华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的资源配置条件,“清华模式”难以推广。

刘波说:“目前包括传统体校在内的专业体制仍然是输送高水平竞技人才的主要渠道,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出现了‘北体模式’‘南体模式’‘清华模式’‘南工模式’等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成功案例,但只是有益的补充。放眼未来,‘体教融合’是大势所趋。教育系统一定要发挥自身优势,在育人的基础上体教并重,才有可能与体育系统有机融合,为实现我国校园体育发展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体教融合’模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6月28日,“2021清华体育高层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教育部学生体协联合秘书处、清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等高校的代表就具有中国特色的体教融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话题进行了探讨。

【纠错】编辑:李琛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