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省党代表池泉:让非遗走出博物馆,走进百姓生活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19日07:31 来源: 楚天都市报

池泉(左三)教大家剪纸。受访者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作为文化工作者,报告给我们指明了今后的工作方向,特别是在文化传承方面。”昨日,作为孝感雕花剪纸第四代传人,湖北省党代表、孝感雕花剪纸研究所所长池泉说,省党代会报告指明了湖北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也让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播工作的她,看到了更光明的未来。

许多人因为她的推广爱上剪纸

一个蜡盘、两把刻刀,就是雕花剪纸的标配练习工具,而这门技艺,在孝感掌握的人并不多。

2000年,池泉开始接触到雕花剪纸。在她儿时的记忆里,同样是雕花剪纸大师的奶奶,握着刻刀,在纸上雕出漂亮的花纹。而她的父亲池福新,是孝感雕花剪纸第三代传人。池泉说,那时候看到父亲每天下班回家,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拿着刻刀在纸上“雕花”,时间一长,她也拿着刀在一旁比划。

看到池泉对雕花剪纸有兴趣,父亲便教她如何握刀、如何运刀等技巧。2006年,池泉正式开始学习雕花剪纸,成为这门技艺第四代传人。

作为孝感雕花剪纸研究所所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池泉一直把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当成己任。她积极尝试在当地学校开设雕花剪纸课,面向初一、初二学生集中开班,由雕花剪纸大师亲自授课。

此外,她还带着雕花剪纸走进社区,颇受群众欢迎,许多人因为她的推广爱上了剪纸。

在家里,她还会悉心培养两个孩子,提升他们在雕花剪纸上的造诣。

抗疫期间和邻居分享剪纸技艺

作为一名党员,池泉不仅拿得起刻刀,也能在关键时刻坚守岗位。

2020年1月30日,大年初六,按照要求宅在朱湖老家的池泉接到单位通知,要求她到孝感城区汪窑社区参与疫情值守。她把两个孩子托付给老人和丈夫,自己独自赶回孝感城区。

汪窑社区地处城乡接合部,有2442户住户、5469人,社区工作人员却仅有10人,防控形势异常严峻。池泉和下沉党员一起,积极做好日常防控,同时悉心解决居民的生活难题。

为了让大家安心宅在家里,他们以网格为单位,建起了5个微信群。谁家缺什么了,在群里说一声,池泉和同事们就会尽最大努力买回。那些天,每当池泉和同事一起分发完物资,天基本都黑了。

池泉居住的仙女路36号院,是一个老旧小区,没有物业管理,且70%的居民是退休职工。她组织刘伟军、李亚芬等8名热心的小区居民,成立工作小组,推进小区自管。在人口普查、2021年春节抗疫、疫苗接种等阶段性工作中,正是有了工作小组的积极助力,各项工作都迅速高质量完成。

作为社区的一员,池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常常和邻居们分享雕花剪纸技艺。遇到院子里有人办喜事,她还会精心创作作品送给新人。

【党代表心声】

让年轻人爱上非遗

省党代会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的内容,让池泉深感鼓舞。她说,报告提出要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这能让非遗传承人更好地工作,获得更多的政策和导向支持。同时,推进文化产业化建设,也可以更好地带动非遗传承人创业,“能够让文化产生效益,就可以更好地鼓励我们做好传承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池泉建议,要重视非遗教育的传播,加强文化记忆传承。一方面,应该充分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把地方文化特色融入课堂教学,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让更多的孩子知道自己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让非遗更多地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其实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来源于以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变得少见。”池泉说。

池泉特别重视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受与传承。她说,年轻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能通过创新,让传统回归生活,“不应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只在博物馆里,而应该走进我们的生活,看得见、摸得着,才能更接地气。”

【责任编辑:杨威】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