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娱乐

电视剧《南来北往》——乘着“时代列车”奔向未来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22日09:50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电视剧《南来北往》海报。出品方供图

近日,一部聚焦两代铁路公安干警的工作与生活,时间跨度长达40年的情感群像剧《南来北往》正在爱奇艺热播,“时代列车”穿梭在铁路大动脉上,折射出国家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

在年代剧创作的记录簿上,普通人的生活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南来北往》将目光对准奔驰的“时代列车”以及与之相关形形色色的人,既是视角的创新,又是视野的拓展。纵贯40年,中国铁路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动车高铁的轨道交通升级转型,鲜明的时代烙印将观众带回与之相应的年月,勾起独一无二的个体记忆和年代回响。汪新、马魁师徒作为全剧核心人物,他们是时间的见证者,同样也是穿梭在这条路上的守卫者。铁路警察不仅肩负行车过程中保障旅客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使命,同样守卫沿线车站及属地的平安,师徒二人警魂相承,在反扒、打拐、缉毒、巡线、守护、打击盗抢骗、扫黑除恶等工作中,令铁路警察这一公安干警队伍中默默奉献付出的基层干警群体走进大众视野。

剧中,围绕一条铁路、一趟列车,展开的不止有职业荣誉,还有生活百态,带着各时期不同印记的乘客走上走下,上演着一幕幕人情冷暖的故事。在故事的开篇,跟车归来的汪新俨然成了整个大院最受欢迎的人,忙不迭给各家送去受托带回的物品,年代感在细节中流淌并清晰起来:在交通不甚发达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铁路上的工作注定令人艳羡——随车出行意味着能够去到脚力不能至的远方,并为等在家中的亲朋邻居带回必需品或稀罕物,既属于“职业的光荣”,也自带家长里短的“交响”,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烙印。

《南来北往》对于“大院生活”的刻画同样鲜明生动,在粗粝中流淌着诗意。“大院”作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产物,是集生产、生活于一体的“单位共同体”。铁路大院里,汪新父子,马魁、马燕一家四口,沈大夫,姚玉玲一家、牛大力一家、蔡小年一家等,他们因职业的联系成为邻居,共性中见个性。在这个特定的生活场所里,人情练达与处世哲学浸润在生活的琐碎里,现实书写因真善交融而兼具温度力度。马魁一家浓缩了典型中国家庭朴实、勤劳、向上的美好品质,纵使自身日子过得紧巴,见到弃儿马健仍忍不住留下抚养;在物质不甚丰盈的光景下,仍不忘给丽丽端上一杯泡好的牛奶补充营养。老一代铁路人之间即便曾有龃龉心结,困境中依旧互相扶持,“远亲不如近邻”的俗语回响有声;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韶华蓬勃,他们在时代的浪潮中尽情追求爱情、奔赴理想,向上走的精气神折射时代的活力。

《南来北往》同时也将彼时东北黑土地的生命力重现给青年一代。正像“南橘北枳”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等俗语所揭示的那样,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求地缘的意义和价值,并以影视剧为载体传播开去。

从地缘维度而言,《南来北往》注意深挖和凸显东北地缘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自带幽默喜感的东北话、地域特色浓郁的土灶土炕、北方寒冷地区御寒物品的代表耳包、缅裆裤等细节,进一步充盈丰满了从改革开放到新世纪这段时间内,往来列车上和铁路大院内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群像,唤起的不仅是共同的时代记忆,还有难以割舍和磨灭的乡情。同时,时代变迁所造就的新时势,更会给予人的性格及其命运以新的影响以及改变,“时势造人”体现在剧中,就是令马燕、牛大力等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沿着铁路动脉完成初次的离乡“出走”,一路南下带着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与“他乡”进行碰撞;随着列车辗转来到宁阳的人们,携各地的风气传统与黑土地发生激荡的融合碰撞,在跌宕起伏的命运转轨中召唤归属感和认同感。

以普通人喜怒哀乐、苦辣酸甜为表现对象的影视剧作品,无论是年代追忆还是当代书写,如记录“光字片”半个世纪平民生活史的《人世间》,缀连现实生活中无数鸡毛蒜皮小事的《警察荣誉》等,皆因为如实、真切地反映了不同时代下普通人的心声,才具有了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成为精品。《南来北往》以深情目光回望大时代中的小人物、黑土地上的众生相,将个体、地域和社会紧紧绑在“时代”这趟列车上,在汽笛的轰鸣声中驶向未来,共鸣当下。(郑娜)

【责任编辑:肖梦吟】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