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民生为大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2日07:45 来源: 湖北日报

□ 沈步珍 罗锐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原则之一。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为了人民的现代化,才有意义。依靠人民的现代化,才有动力。

以“两个根本”坚守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属性”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稳固地支撑着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引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行方向,两者共同铸就并持续强化着中国式现代化鲜明而坚定的人民属性。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动摇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拥有了最坚实的政治领导核心和最科学的理论指导体系。中国共产党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能够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确保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健前行;能够科学制定并有力实施一系列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政策措施,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能够广泛汇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力量,形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伟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根本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其根本方向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融合的同时,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智慧;就是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保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机与活力,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就是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展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风范。

以“三个人民”站稳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立场”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宏伟实践,必须始终秉持“人民至上”价值导向,将“人民视角”作为重要原则,视人民群众为推动历史向前的磅礴力量之源,从而牢牢站稳人民立场。

“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导向。“人民至上”要求时刻关注人民的需求与期盼,精准施策,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搭建平台,鼓励人民广泛参与现代化建设;致力于构建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确保人民在各个领域享有更加充分的权益。

人民视角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原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从人民的角度出发,精准对接人民群众的诉求与期望,牢牢锚定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这就要求在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的同时,也要聚焦于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确保经济增长的成果真正惠及全民;在致力城市的繁荣和发达的同时,也要关注乡村的振兴和发展,让广袤的乡村大地同样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关注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的同时,也要重视其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充实,提升人民的精神面貌,促进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

人民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源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图景里,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是推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不竭源泉。这意味着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深入基层,通过扎实的调查研究,准确把握群众的需求与期盼;要广泛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尊重人民群众的选择,确保各项政策与措施能够真正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要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现代化建设,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篇章。

以“五位一体”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利益”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精妙地融合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五大领域,构筑起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航船始终沿着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的航道稳健前行。

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新质生产力,聚焦高技术、高效能产业,强化创新驱动与制度供给,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并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同时,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与韧性,确保国家安全与经济安全。这些举措将为全体人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与增收渠道,实现经济繁荣与共同富裕的良性循环。

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共同构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坚固基础。这些制度确保人民意愿畅通表达,政策制定更加民主科学。同时,要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权益,让民主与法治相辅相成,为人民自由幸福生活护航。

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重要任务,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同时,优化文化供给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激发文艺创作活力,并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此外,还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在国际层面,构建有效的国际传播体系,提升中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要致力于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收入分配、就业、社保、住房、医疗及人口发展等多方面政策,促使各项服务全面覆盖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要着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优化就业结构,健全社会保障网络,确保基本民生底线;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效能,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布局;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挑战,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与养老服务体系,打造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链,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享受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民生福祉。

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键在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完善基础体制,实施差异化生态管理,健全监测评价、用途管制及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强化生态安全协调机制。同时,健全治理体系,推动责任、监管、市场及法律建设,精准治污,加强流域协同治理,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健全多元化修复机制。此外,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进能源体系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贾方】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