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10km²→500km²,他们拿下整个产业链……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30日07:51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谢慧敏 通讯员 孙亚云

1991年5月,为承接中法合资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武汉经开区在沌口破土动工。打造中国汽车之都的梦想,由此起航。

三十三载改革潮涌。昔日的黄土地,如今已集聚10家整车企业、14家整车工厂、1200家零部件企业,成为全国汽车、家电制造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当前,技术革命、能源革命,互联网革命,人工智能革命风起云涌,汽车行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9月28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朱晓寒做客湖北日报5G演播室时表示,武汉经开区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正聚焦“中国车谷”建设目标,以更加拼搏的姿态,加快抢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新高地,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9月28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朱晓寒(右)做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5G演播室。(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摄)

造车新势力崛起

新能源车产能达146万辆

9月26日晚,东本本田全新新能源品牌灵悉旗下首款新车——灵悉L上市。新车型将在新建的新能源工厂生产,引领东风本田进入转型加速期,全面拥抱新能源时代。

“在合资的上半场,我们敢为人先;在合资的下半场,我们当仁不让。”东风本田副总经理勾天生介绍,预计2027年不再投放燃油新车,到2030年,累计推出10款以上纯电动车型。

东本本田全新新能源汽车灵悉L发布会现场。(通讯员 李岿 摄)

自2003年扎根武汉经开区,东风本田持续保持高成长,从一条年产不到3万辆的生产线,到4座工厂、百万辆整车产能,成为武汉市规模最大的单一工业企业、首个年销售额突破千亿元的工厂。

作为中国重要的汽车产业聚集地,武汉经开区汽车产业也正“全面向新”。朱晓寒介绍,过去,外资、国企是中坚力量,现在,武汉经开区已构建起国家队、合资品牌、新势力“三足鼎立”的格局,新能源车产能达到146万辆。

国家队东风汽车,先后推出猛士、岚图、奕派品牌,在新能源市场上实现了价格全覆盖。合资品牌东风本田,已建设3个燃油车工厂,第4个工厂即将投产,是本田的全球新能源标杆工厂。新势力路特斯,定位高端豪华轿跑,同时面向国内和海外市场。

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以1平方公里的面积,布局操作系统、用户交互软件、车规级芯片、车联网四大领域,已集聚上下游200余家汽车软件企业、3万余名软件人才。

新能源汽车的赛场上,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武汉经开区走在前列,不仅建成亚洲最大、占地1312亩的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开放测试道路里程超过3379公里,还实现了跨江通行、机场通行等多项突破。

朱晓寒表示,作为工信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住建部“智能网联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试点”等创新战略的核心承载区,武汉经开区将进一步扛牢国家战略使命,充分发挥“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龙头引领作用,建设国家汽车零部件全产业链备份基地,形成万亿级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

四大供应链平台集聚

从汽车工厂转型汽车供应链中心

位于军山新城的湖北雷迪特,近日与全球排名第四的汽车集团Stellantis(斯特兰蒂斯)成功“牵手”,达成超10亿元的冷板业务,为该集团7款车型电池包提供冷却解决方案。

“这得益于长江汽车链的牵线搭桥。”雷迪特负责人介绍。今年4月,雷迪特找到湖北长江车百链科技有限公司,希望借助旗下“天网”平台——长江汽车链,加快开拓海外市场。

了解到企业需求,长江车百链迅速展开对接,并通过企业库找到了Stellantis(斯特兰蒂斯)。得益于多年来为神龙等整车企业配套的经验,雷迪特被一眼相中。历经多轮评审,最终拿下大单。

今年4月,武汉经开区成立长江车百链,探索以互联网思维,打造长江汽车供应链平台。平台上,需求、供给信息实时更新,双向奔赴比以往更顺畅、更高效。平台建立“线上发布、线下撮合、双向整合”工作机制,助推供需双方高效对接。

长江汽车链“需求广场”。

“大部分企业发布需求后1个月内成功对接,有的甚至能在当日或次日对接成功。”朱晓寒介绍,截至8月底,长江车百链已累计注册用户达1.7万,促成对接金额超过116亿元。“比如,通过与零部件企业深度对接,就帮助东风汽车降低了3%—5%的采购成本。”

此外,武汉经开区还通过湖北国控、湖北楚象、长江汽车产业三大“百亿级”供应链平台,发展国际供应链,助推“车谷造”出海。今年上半年,该区6家整车企业累计出口汽车3.6万辆,同比增长114.1%。

发力五个新兴产业

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倍增

今年8月,武汉氢能科技产业园在武汉经开区启动建设,5个氢能项目落户,总投资超30亿元,涵盖氢能储运、应用等多个环节。

作为全国汽车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武汉经开区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构建“135”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氢能、新材料、集成电路、低空经济、大健康及生物技术“5个新兴产业”。

目前,在氢能领域,武汉经开区已引育国电投氢能、理工氢电、康明斯等近20家龙头企业,建成4座加氢站,推广应用近300台氢燃料电池汽车,初步形成了“基础部件-燃料电池-整车-示范运营”的产业链和创新链。

武汉氢能科技产业园。(通讯员 李岿 摄)

在新材料领域,鼎龙设立先进材料研究院,成功突破光刻胶、抛光垫、柔性显示等“卡脖子”技术。在集成电路领域,盛势启创武汉总部,从事新能源汽车传感器、控制器芯片的设计和生产,客户覆盖80%的国产品牌。

访谈中,朱晓寒用“两区”“一基地”“一中心”来概括武汉经开区的未来:国家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中部地区产业和科技创新融合引领区、湖北改革开放先行区、武汉超大城市副中心,“我们将力争明年国家级经开区排名重回全国前十,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人口人才、市场主体‘三个倍增’”。

开发区名片

武汉经开区又称中国车谷,1991年5月动工兴建,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历经四次空间扩展,国土面积由最初的10平方公里扩展到近5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8万。武汉经开区是东风公司总部所在地,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主会场。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0.4亿元,人均GDP武汉第一;工业总产值超3600亿元,占武汉市四分之一。企业主体突破10万家,产值超50亿元企业数量占武汉市三分之一。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王会】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