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快讯

武昌:托管一“夏” 法护成长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2日12:57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罗蓓蕾)今年八月下旬,武昌区各个街道社区的托管陆续闭营,但法治为青少年成长护航的脚步却从未停下。这个夏天,武昌区司法行政系统依托社区托管这一关键项目,巧出学法“妙招”,让法治课程“精准滴灌”、让法律知识“生动易懂”、让法治力量“聚沙成塔”,以可亲、可感、可参与的方式,使法治真正走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全面筑牢暑期安全法治防线。

精准施策:从“普惠式普法”到“滴灌式育人”

2025年暑期托管法治教育已步入第三年,其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目标导向,通过精准化、精细化普法,突出普法针对性、实效性。区司法局早在六月联动团区委、各街道司法所启动需求调研机制,通过问卷、座谈和实地走访,真正将普法内容决定权交到孩子、家长、社区手中。

积玉桥司法所发现,小学阶段学生对“校园欺凌”认知模糊,急需建立边界意识;水果湖司法所关注到高年级学生群体中网络沉迷风险显著,有频繁使用短视频和网游的习惯;而临江的中华路司法所则将防溺水列为刚性需求。基于此,区司法局没有采用“一套课件讲全区”的传统方式,而是牵头定制“一班一课程、一街一主题”的精准课单。

“过去普法像‘播种子’,如今更像是‘精准滴灌’”,中南路司法所负责人这样总结。在司法干警、社区法律顾问及普法志愿者的协作下,形成2025年暑期托管法治护航计划,真正实现“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办学生所盼”。

体验赋能:从“听讲式学法”到“沉浸式体验”

法治不是冰冷条文的集合,而是可感可知的生活规则。今年,区司法局在普法形式上大胆跳出“讲课+发册”的传统模式,广泛推进体验式、沉浸式法治教育。

在中南路街保利青少年空间,律师夏新兵从“法”字的甲骨文讲起,以神兽“獬豸”辨是非的故事引导孩子理解公平与正义;在紫阳街复兴路社区,孙悟空的故事成为法治课堂的引子,孩子们通过“压岁钱归属”小辩论理解财产权,在“传话筒”游戏里记住法律短句,更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互动中,悄悄种下“知法懂法”的小种子。这类叙事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极大地调动儿童的参与热情。

更值得一提的是角色扮演与艺术融合类活动。在黄鹤楼街道,司法所组织学生分组演绎校园欺凌情景剧,由社区法律顾问现场点评并讲解法律责任与应对策略;南湖司法所则举办法治主题公益绘画课,孩子在画纸上描绘“我心中的法律”,用色彩和线条表达对规则与正义的初识。

这些活动不仅在形式上赢得孩子喜爱,更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法治意识的植入。正如一位托管班社区工作人员反馈:“课程结束后,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竟开始主动说‘这样做不对,咱们要讲道理’。”

多方协同,从“司法独奏”到“社会合唱”

青少年普法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司法行政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2025年暑期,武昌区进一步健全“大普法”协作机制,系统整合“八五”普法讲师团、法治副校长、普法志愿者、公益法律服务团等多方力量,与职能部门、街道社区紧密联动,构建起“专业引领+社区落地+家庭巩固”的完整普法链条。

各司法所主动与公益法律服务团队、社会组织对接,把优质法治资源持续输向社区。例如,湖北大学等高校志愿者参与设计了多场互动性强的法治游戏课;南湖司法所联合社会公益团队为托管班孩子们带来别开生面的“法治绘画课堂”。

这一协同机制不仅缓解基层专业人力不足的困境,也进一步增强法治教育的延续性和实效性。很多社区反映,暑期活动结束后,仍有家长主动咨询法律问题,孩子自觉成为“家庭普法小使者”,真正实现了“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

截至目前,武昌区司法局累计开展法治托管课程及活动20余场,实现辖区各街道暑期学法全覆盖,让普法之旅真正有声有形、入脑入心。

暑期托管会结束,但法治教育永不收官。武昌区将以暑期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联动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法治教育合力,推动普法工作“常态化”“持续化”,持续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筑牢法治根基。

普法 暑期托管法治教育 【纠错】编辑:邱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