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姜泰阳)“这是我们的申请书,希望可以尽快执行。”某材料公司负责人来到江岸区法院执行事务中心,将申请材料递到工作人员手中。
因被拖欠400余万元设备租赁款及利息,某材料公司胜诉后申请强制执行,希望法院尽快查封冻结某建筑施工公司的账户以实现债权。
案情清晰明确,但承办法官郑一真在审查案卷时,敏锐注意到被执行人的特殊身份——这是一家承建重点工程、员工规模数百人的建筑施工企业。
对这类仍在运营的实体企业而言,公司基本账户是其发放员工工资、缴纳社保、采购材料、维持项目运转的命脉。如果直接冻结,无异于切断企业“血管”,可能导致员工停薪、项目停工、合作链断裂等后果。
通过执行系统查询,郑一真发现,该公司历史信誉良好,没有其他正在执行的案件。
“执行既要算‘法律账’,也得算‘企业账’‘民生账’。”郑一真当即决定,先对建筑施工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深度摸底,再考虑采取何种措施。
次日一早,郑一真便来到建筑施工公司的办公场所和项目现场。机器轰鸣的施工场景、密集排布的工程进度……无不清晰传递着一个信号:这家企业经营正常。
“法官,这是我们的工资发放情况和纳税情况,企业确实在运转!钱肯定还,只是需要时间周转……”建筑施工公司负责人言语恳切:“我们真不是故意欠钱,希望能够协商解决。”
这次走访,郑一真心中有了数:破题的“钥匙”就在于为企业留下生机,盘活“整盘棋”。
于是,郑一真迅速约见了材料公司负责人,将手机拍下的施工现场视频、照片等拿给对方看。
“我去建筑施工公司实地考察过,也询问过目前的经营情况。”郑一真指着屏幕说道:“这是他们工地的实时画面,工人都在干活,项目也没停,但目前确实存在资金流紧张的问题。”
“如果能够采取一种既保障债权实现,又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方式,对于各方都将更为有利,他们能逐步偿还债务,贵公司的债权也能得到更充分的保障。”
郑一真将调查掌握的详细情况与对方坦诚沟通,中肯的分析和公正的建议逐渐赢得了材料公司负责人的信任。
在法院的协调下,双方面对面进行协商,最终达成了执行和解:建筑施工公司分两期支付300万元,剩余款项由其转让名下的一处房产抵扣。
因及时化解纠纷,材料公司撤回要求冻结建筑施工公司基本账户的申请。签订和解协议后,建筑施工公司负责人握着郑一真的手激动地说道:“‘放水养鱼’让我们能‘喘口气’,我们一定按时履行还款承诺!”
三个月后,郑一真回访材料公司时了解到,两期300万元全部按时收到,涉案房屋也已经过户,案件圆满解决。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