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快讯

咸宁政法一线行⑰丨法治“硬举措”提升营商“软环境” 企业有感更有得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0日10:34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邱玲鹏 肖慧婷 实习生熊子恒 通讯员甘紫丹 王莹莹)“没有本地社保,居住证怎么办?”前不久,当湖北三赢兴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名高管为此事发愁时,咸宁市高新园区派出所联企民警主动协调,凭社保记录+任职证明,开辟绿色通道加急办理,解决了企业人才的后顾之忧。

法治化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的“沃土”。近日,“央省媒体咸宁政法一线行”采访团先后走进咸宁各县市区,探访咸宁政法系统聚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各类市场主体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专心发展的生动实践。

源头防控筑牢风险“防火墙”

走进咸宁高新区,企业门口蓝白相间的“律师联系牌”十分醒目——上面清晰标注着公共法律服务律师的姓名、电话与所在机构。

“这是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免费为企业提供的‘一对一’非诉讼法律服务。”高新区司法分局局长曾卫东介绍。目前,中心律师已对接园区内100余家企业,并挂牌开展工作。

“央省媒体咸宁政法一线行”采访团在高新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采访。肖慧婷 摄

律师驻进来,服务送上门。法律服务中心以主动服务替代被动处置,开展劳动者合法权益等专题培训120余场;对100余家企业进行“法治体检”,筑起风险防护网。

“感谢张律师帮我们避免了高额赔偿风险!”高新区某企业对“法治体检”的印象十分深刻。

此前中心律师张超发现该企业的重大法律隐患——有员工提出不缴社保,省下的钱转为工资发放,签订了“自愿放弃社保、意外自负”合同条款。

“实际上,员工发生工伤时企业仍需赔偿。”张超说。很快,该企业为剩余未缴纳社保员工统一购买了保险。

法治服务“治未病”,促进经营风险源头治理,让企业发展势头更强劲。

今年2月,崇阳县检察院发现少数茶叶种植企业存在未规范建立农药使用记录的行为。

“《湖北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规定,必须要对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使用进行记录。”崇阳县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第四检察部主任涂既彪介绍。这些问题看似不大,实则不利于“崇阳白茶”地标品牌的健康发展。

茶企负责人接受“央省媒体咸宁政法一线行”采访。熊子恒 摄

崇阳县检察院随即向县农业农村局发出检察建议。经过整改,全县28家茶企建立了规范台账,形成了茶叶生产质量追溯体系。

2024年至今,崇阳县检察院共办理涉营商行政公益诉讼检察案件66件,督促企业规范经营行为,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高效解困打通权益“快车道”

面对企业急难愁盼,咸宁政法系统以速度与力度回应合法诉求,让企业权益保障“看得见、摸得着”。

2020年9月,湖北平安电工科技股份公司遭遇离职员工窃取商业秘密。刑事判决后,通城县人民法院通过知识产权案件“三合一”联合协调机制,联系通城县经济开发区知识产权联合保护站等各方参与调解。

“央省媒体咸宁政法一线行”采访团在通城县人民法院城关人民法庭采访。熊子恒 摄

2024年8月,当事人达成赔偿协议。公司党委书记邓炳南表示:“这不仅挽回了损失,更警示了一大批人。”

近年来,咸宁两级法院全力构建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工作格局,全市共设立6个省级联合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和16个市级工作站,实现各县市区全覆盖,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高效、便捷、专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

“以往分别跑两三个地方的业务,现在一个窗口5分钟搞定,太便捷了!”在咸宁市民之家公安窗口前,咸宁兴源物资再生利用有限公司市场专员刘柱讲述了他办理车辆报废业务的新体验。

“央省媒体咸宁政法一线行”采访团在咸宁市民之家公安窗口采访。熊子恒 摄

这一变化源于咸宁市公安局推行的“一窗通办”政务服务改革。2021年咸宁市民之家启用后,公安高频业务部门尽数入驻,实行户政业务专窗受理,交管、出入境、涉企服务一窗通办。

为提升服务温度,市公安局推出“五服务”工作机制(微笑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节假日无休服务),让群众带着问题进门、不带问题出门。

今年4月,市公安局通过“上门问需”,了解到一企业在特殊装备运输过程中存在超限审批难的问题。针对企业诉求,公安窗口联动交通、路政等部门,通过减时限、免材料、上门办等措施,8个工作日内发出咸宁首张超限临牌。

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自身职能为根本,咸宁政法机关正以法治之力,护航辖区企业高质量发展。

制度护航构建法治“生态圈”

2025年3月19日,咸宁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召开。会议提出,要在打造智慧高效的政务环境、系统完善的产业生态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合作共赢的开放环境、良法善治的法治环境、和谐宜居的社会生活环境“六大环境”上下功夫,推动全市营商环境整体提升。

为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的主动仗和持久战,咸宁政法机关积极探索以制度创新构建起法治保障体系,让法治成为营商环境的“最优底色”。

“央省媒体咸宁政法一线行”主题采访宣传活动启动。肖慧婷 摄

今年4月,咸宁市委政法委出台《2025年度咸宁市政法机关聚焦支点建设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十四条措施》。通过健全完善政法机关联席会议机制,规范执法司法行为,全力保护企业合法权益,让企业安心经营。同时,积极提供优质法律服务,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十四条举措,为营商环境优化注入强劲政法力量。

今年3月,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版权局联合出台《关于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行政保护职能 助推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实施意见》,为企业提供“零成本投诉、零障碍服务”,将知识产权保护窗口前置到园区、企业等需求端,提供快速确权、纠纷处理等服务。

咸宁市检察院建立涉市场主体案件快速受理、优先办理工作机制,涉市场主体案件平均办案时长45.44天,同比减少3.3%。对涉营商案件长期未结案问题开展专项监控39件次,常态化督办结案进度。

咸宁市公安局出台《关于聚焦支点建设 优化营商环境规范涉企执法的实施意见》,围绕7个重点环节和45类风险点,对6个县市区规范涉企执法开展督导检查,对工作推动不力的地区实施挂牌整治。

今年7月,咸宁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印发《咸宁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十条措施》,优化“综合查一次”,深化柔性执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整治乱收费乱查封,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咸宁政法机关将以更高定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为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咸宁市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说。

【纠错】编辑:邱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