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通讯员 王文初
杨振宁在《杨振宁传》中回忆道: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老师是吴大猷和王竹溪——吴大猷指导了他的学士论文,而他的硕士论文,则由王竹溪指导。也正因如此,王竹溪将他引入了统计力学领域。
2021年5月14日,杨振宁先生捐赠清华大学暨“杨振宁资料室”揭牌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为支持清华大学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杨振宁将其珍藏的图书、文章手稿、来往书信、影像资料等无偿捐赠给清华大学。这批捐赠品共计2000余件(册),由清华大学图书馆接收并设立专室进行保管和展示。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王竹溪于1911年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麻豪口潭子湾(今麻豪口镇砖桥口村)。1933年,王竹溪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1938年,时年27岁的王竹溪怀着一腔爱国热忱和科学救国的理想,毅然回到祖国,受聘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担任物理系教授。他在西南联大开设了统计物理、热力学、量子力学等课。
杨振宁的硕士论文指导老师王竹溪(图片来源于网络)
1942年夏天,杨振宁从西南联大毕业,取得理学学士学位,随后又入西南联大研究生院学习两年。王竹溪博学多才,治学严谨,工作刻苦,功底极深。在研究生院学习的两年间,受王竹溪治学风范的影响,杨振宁对统计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便请王竹溪担任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由此,杨振宁正式进入统计力学领域,这也是20世纪物理学后半段最重要的新领域之一。
从此,统计力学一直是杨振宁最感兴趣的物理学分支之一。杨振宁后来在“尹辛模型”“相变理论”等统计物理学问题方面的出色工作,其渊源正在于此。
1983年1月30日,王竹溪与世长辞,享年71岁。杨振宁专程从美国赶到北京吊唁,杨振宁致王竹溪眷属的唁电说:“竹溪师生平勤实诚正,是朋友和学生都十分敬佩的。他造就了许多科技人才。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是受到竹溪老师的影响。”
2011年12月31日,一代教育家、物理学家王竹溪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参会的有杨振宁等30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还有王竹溪家乡湖北省公安县的代表。
2011年12月31日,杨振宁在王竹溪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致辞。(图片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网站)
纪念大会上,杨振宁深情回忆了当年他向王竹溪先生问教求学的点滴轶事:“先生扎实深厚的学术基础和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为我后来的学术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很多帮助。”
杨振宁还特别谈到,当年受教于王竹溪先生,在许多方面都得到先生的亲自指导,“这些对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确立正确的思考方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1年12月31日,杨振宁(右)在王竹溪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与恩师王竹溪湖北公安县家乡代表交流(通讯员供图)
“王竹溪先生留下的丰硕科学成果和崇高精神风范,是激励后人、建设家乡的宝贵财富。”时任公安县委相关负责人曾在纪念大会上表示,公安县先后建起了王竹溪纪念馆、竹溪小学、竹溪街,并编撰了《王竹溪传》,激励青年学子勤奋学习、成才成人。
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坐落于公安县第一中学校园的王竹溪纪念馆,该馆馆名就是杨振宁亲笔题写的。
杨振宁曾为湖北省公安县王竹溪纪念馆题写馆名(通讯员供图)
《诺贝尔奖坛上的华裔科学家:杨振宁与李政道的故事》一书提到,杨振宁在学术生涯中受到了多位教授的重要影响。其中,吴大猷教授指导他完成了学士论文,引导他进入对称原理和群论的领域,这对他的物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而王竹溪教授则指导他完成了硕士论文,使他在统计物理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该书提到,“这两位教授的严谨学风和深厚学识,为杨振宁的学术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杨振宁始终没有忘记这两位先生的指引。他说:“在王(竹溪)先生指导之下,我写了一篇(硕士)论文,是关于统计力学的。这篇论文把我引导到统计力学的领域。以后40年间,吴先生和王先生引导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