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时节,漫步湖北宜昌长江边,船舶锚地已不见浓烟滚滚的景象。
“这得益于船舶岸电的使用。”国网宜昌供电公司岸电运营服务负责人李兴衡介绍,宜昌段是长江流域船舶岸电试验区,沿线71个经营性码头建成岸电设施179台套,累计为超过5.8万艘次靠泊船舶提供清洁岸电超6000万千瓦时,碳减排量超4.4万吨。
船舶锚地的变化是宜昌近些年绿色转型的一个缩影。
依江而兴、因水而盛。以“世界水电之都”闻名的湖北宜昌,一度面临污染负担加重、“化工围江”等多重困境。近年来,宜昌系统布局清洁能源产业,以“绿”为基,向“新”发力,积极为清洁能源产业延链补链,实现了从单纯能源生产输出地,向清洁能源技术、高端装备和行业标准创新策源地的转变。
地形开阔,水道便利,磷矿资源丰富,这些自然禀赋激发宜昌化工产业聚集发展。高峰时,宜昌沿长江有上百家化工企业,但生态环境压力始终高悬。长江大保护实施后,宜昌痛定思痛,决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沿江化工企业整治攻坚战,134家化工企业或关停、或并转、或易地搬迁。

这是湖北宜昌田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拆除现场(2018年4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肖艺九 摄
这场攻坚战,不仅要恢复生态,更促成当地城市发展思路的转变。宜昌决定提质升级传统化工产业,全力冲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赛道。
目标明确,齐心合力。宁德时代、广州天赐、欣旺达等一批新能源龙头企业布局宜昌。数据显示,近3年,全市5亿元以上建成和在建新能源新材料项目81个,总投资超3400亿元,在建磷酸铁锂电池产能达到70吉瓦时。宜昌基本形成了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使用、退役、梯次利用、资源再生的完整产业闭环。2024年,宜昌全市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实现工业产值427亿元,同比增速达70.6%。
长江两岸,昔日林立的化工烟囱已被现代化的绿色产业园取代。宜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人说,转型后,宜昌磷化工循环产业集群中精细化工的占比,已从2018年的18.6%提升到2024年的47.76%,发展势头向好。
尝到甜头的宜昌乘势而上,全面布局清洁能源产业,并推动产业层级从动力总成向高端装备制造迭代。绿色智能船舶制造是宜昌锚定的一大方向。
近年来,纯电动船舶“长江三峡1”号、以氢燃料为动力的船舶“三峡氢舟1”号等一批代表船型在宜昌建造、下水或投运。
“技术路线坚持多元化探索,纯电、氢燃料电池、LNG(液化天然气)、混合动力等同步推进。”宜昌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熊祖茂介绍,宜昌已初步建成以宜都、枝江、秭归、长阳四大特色园区为核心的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格局。截至今年9月,宜昌全市船舶修造企业新接订单量191艘,同比增长72%。

纯电动旅游船“长江三峡1”号驶离后,国网宜昌供电公司岸电运维人员对岸电设备进行巡检(2024年5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肖艺九 摄
宜昌还将清洁能源的优势,全方位融入算力、城市建设等关键领域。今年4月,湖北首条“零碳货运走廊”——夷陵区昌磷路一期工程试通行。这条走廊消纳了3000吨磷石膏固废,探索出“绿色开采—清洁运输—生态修复”的新模式。“以前运矿车烟尘蔽日,现在这一情况得以改观。”夷陵区小溪塔街道仓屋榜村村民胡兆勇感叹。

这是2025年4月9日拍摄的湖北宜昌滨江公园灯塔广场(无人机照片)。该广场是在实施岸线复绿等综合措施后,由老旧码头改造而成。新华社记者肖艺九 摄
绿色大数据与算力产业也迅速发展。在三峡坝区右岸的三峡东岳庙数据中心基础上,当地拓展建成了华中地区重要的绿色零碳数据中心集群。截至目前,宜昌建成算力总规模3500P,在建算力规模超11600P,数字经济产业规模今年有望突破千亿元。
三峡水运新通道开工在即,宜昌又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这座滨江城市,正全力奏响绿色发展的新乐章。(记者李思远)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