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楚天医脉 典藏万象 湖北中医药古籍文献特展启幕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9日07:55 来源: 湖北日报

展览启幕。

读者在展览现场体验药食同源。

展览展出省图收藏的医学典籍。

10月28日,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湖北省图书馆(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湖北中医药大学联合承办的“医脉楚天 典藏万象——湖北中医药古籍文献特展”在湖北省图书馆开幕。本次特展是湖北省首次大规模集中展示湖北中医药珍稀古籍及本土中药珍品,旨在活化古籍经典,彰显湖北作为李时珍故里和楚医文化发祥地的历史荣光。

一展触摸千年医脉

展览分为“千年医道”与“荆楚杏林”两大部分,全方位呈现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及湖北本土医药文化的璀璨成就。

千年医道板块为公众系统梳理中医药发展历史脉络:从战国秦汉四大经典奠基,到魏晋隋唐学科范式形成,再到宋金元学术争鸣突破、明清承古启新,直至近现代中西汇通及当代复兴,完整展现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演进历程。

荆楚杏林板块主要聚焦湖北本土医药文化的累累硕果。以湖北名医庞安时、万全、李时珍为例,讲述荆楚医家的传承与创新故事;突出湖北在中医文献整理出版领域的独特贡献——汉阳叶氏家族、武昌医学馆、崇文书局等机构刊刻稀见医书并开展校勘工作,所刻医典以精审广受赞誉。

策展人介绍,本次展览重磅呈现百余册/件珍贵古籍文献及百余件中药标本,堪称中医药文化的饕餮盛宴。其中,版本极其稀见的清雍正四年内府铜活字印本《古今图书集成》、开创中医传染病学先河的《温疫论》、见证近代中日医学交流的杨守敬汇印日本丹波氏《聿修堂医学丛书》、湖北禁毒名医杨际泰撰述的《医学述要》,以及清康熙五十一年视履堂刻本《万密斋书》、清嘉庆孙氏问经堂刻本《神农本草经》、清道光刻四色套印本《重刊补注洗冤录集证》等,均为首次与公众见面,带领观众近距离感受中医经典的不朽魅力。

展品中泛黄的珍品典籍与道地的药材标本,呈现密集的知识点,共同诉说着中医药从远古萌芽到守正创新的辉煌历程——

战国到秦汉,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也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这一时期,诞生了四部影响至今的中医四大经典:“医书之祖”《黄帝内经》、确立“独取寸口”诊脉法的《难经》、提出了“四气五味”及中药配伍理论的《神农本草经》,“方书之祖”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魏晋隋唐时期,发展出专科医学与临床实用技术,在脉学、针灸、临床等领域全面开花。王叔和整理出《脉经》。“药王”孙思邈写出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千金方》,提出了“大医精诚”理念。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药发展的又一个高峰,不仅有官方推动,还有民间创新,临床医学各科专著纷纷出现,医学理论也出现突破。设立了最早的国家医书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世界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宋慈的《洗冤集录》出现。金元四大家形成自己的流派,出现了“学术争鸣”的局面。

明清两代的中医学发展,可用“承古启新”概括,催生了一批高质量综合性著述与集古代中医学大成的经典成果,同时也催生出了新医派、新理论,并在传染病防治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中国现存最大方书《普济方》收录历代医家治疗处方达61739首,总字数逾千万字。《本草纲目》作为明清医学的标志性著作,被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在编撰过程中,李时珍不仅对前人的本草学著作进行系统“整理总结”,更创新性地采用“文献考证+实地考察+临床验证”的三维研究方法,对药物信息逐一考证:既纠正了前人著作中的诸多谬误,又补充了宋代以后新出现的药物种类,极大地完善了本草学体系。西医的大规模传入,也开启了中医革新之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被誉为“中西医结合奠基人”的张锡纯,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内容详实、理论与临床结合紧密,被后世中医从业者奉为“医家必读之书”。

荆楚杏林的传承与创新

自古以来,湖北人杰地灵,名医辈出。据学者考证,无论是土生土长的湖北籍医家,还是曾在湖北行医,留下医学事迹的古代医者至少有700位之多。医药学家庞安时、万密斋、李时珍等先贤,以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精湛的医术、丰富的医著,彪炳史册,光耀杏林。

“北宋医王”庞安时,北宋蕲州蕲水人,即今湖北浠水人。庞安时出身于医学世家,医术精湛,医名传遍江淮。除医术高超外,庞安时更以高尚医德闻名。他在自己家中创设了相当于今天医院住院部的“病坊”,被称为“我国最早住院部的开设者”。庞安时与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及其弟子黄庭坚、张耒交往密切,这段文人与医者的友谊也被载入史册。《东坡杂记》中记载了诸多苏轼与庞安时交往的故事。

明代著名医学家万全,号密斋,湖北罗田人。万全精通中医各科,尤其擅长儿科。他提出了“小儿五脏有余不足”理论,秉持“视人之子如己之子”的理念,先后撰写了《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等十种医书,这些著作后来合刊为《万密斋医学全书》。

“药圣”李时珍,字东璧,明湖广黄州府蕲州人,今湖北蕲春人。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 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了上千万字札记,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一部有着世界性影响力的著作,出版不久便东传日本、朝鲜,西方传教士亦将其介绍到欧洲。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受益于《本草纲目》,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近代湖北医学整理与刊刻,形成了官方与私人并重的局面,他们共同对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明崇祯年间,汉阳叶氏始迁祖叶文机创立“叶开泰药室”,此后,叶廷芳编纂《五种经验方》,叶志诜著《神农本草经赞》,叶名沣扩大药店经营。清末民国,叶开泰进入鼎盛时期,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广州陈李济并称“中国四大药号”。叶志诜是“叶开泰”的第六代传人,所刻《汉阳叶氏丛刻医类七种》,在保存中医文献上功不可没。

武昌医学馆是清末柯逢时个人出资设立,礼聘萧延平主持馆务,延请名医讲学,教学内容涵盖经史典籍与中医临床,开创近代书院式中医教育的先河。

崇文书局又名楚北崇文书局、湖北官书处、武昌书局,由湖广总督李瀚章、湖北巡抚曾国荃倡设于清同治六年(1867),在张之洞的支持与胡凤丹的经营下,书局在同光两朝进入黄金期,位列晚清“四大官书局”之一。崇文书局所刻医书主要有四个显著特征:慎选底本,校勘严谨,注重医学知识的系统性,平价销售。所刻《医宗备要》《沈氏尊生书》等医学典籍,版本考究、校勘精审,风行海内。

为打破古籍“深闺高阁”的刻板印象,本次展览精心策划了丰富的互动体验活动,让古籍“鲜活”起来:公众可亲手尝试雕版《本草纲目》刷印、制作古方养生香囊、辨识湖北道地药材、体验本草扎染、探索五音疗愈奥秘等,在趣味互动中沉浸式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现场还设有体质速测及养生饮食品尝环节,让观众亲身体验古籍中的食疗智慧。湖北省图书馆发起“#医脉楚天,典藏万象#”短视频挑战赛,邀请观众用镜头创意解读中医药古籍展,优秀创作者将获赠文创礼包。专为青少年设计“小小李时珍”研学营,通过参观展厅、辨识药材、雕版印刷体验、香囊制作等闯关任务,在孩子心中播撒中医药文化的种子。

湖北省图书馆古籍收藏丰富,馆藏古籍线装书46万余册(件),120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80部古籍入选《湖北省珍贵古籍名录》。湖北省图书馆严格按照古籍数字化相关标准,坚持有效保护与数字复制相结合,依类对馆藏珍稀古籍进行数字化扫描。经过逐年投入积累,现有超100万拍的古籍数字化影像文件。此次特展不仅是珍贵古籍文献的集中展示,更是推动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通过现代展陈与多元互动,让沉睡的古籍“开口说话”,让深奥的医理贴近生活,生动讲述中医药“未病先防”的东方智慧及其守正创新的中国故事。展览旨在提升公众对本土中医药文化遗产的认知与自豪感,为健康中国建设和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深厚的传统底蕴与创新活力。

图片由湖北省图书馆提供

【责任编辑:刘建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