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娱乐

从黄土到星空的坚守与探索——观“艺海秦风”陕西人艺上海驻演系列有感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30日09:41 来源: 文汇报

陕西人艺话剧《星空与半棵树》(上图)《白鹿原》(下图)日前先后在上音歌剧院上演。 均文汇报记者 叶辰亮 摄

编者按

秦风浩荡。陕西人艺版话剧《白鹿原》十年封箱演出刚刚迎来在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高光时刻。本届艺术节期间,中国西部话剧重镇陕西人艺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来沪驻演,“茅奖改编四重奏”《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生命册》与全国首演新作《星空与半棵树》受到大量关注。

日前,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办公室、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文汇报社、上海市文联共同主办的“文学‘申’动,戏剧‘陕’耀——陕西人民艺术剧院上海驻演主题研讨会”在上海报业集团举行。当西北风遇见江南雨,陕沪文化如何借戏剧共鸣?本期版面汇集专家洞见,探寻文学与戏剧的共生之道。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为陕西人艺《生命册》《平凡的世界》《主角》《白鹿原》《星空与半棵树》五部作品搭建集中演出平台“艺海秦风”,让中国西部的话剧重镇——陕西人艺,有了一次通过这一重要平台与全国乃至世界同行对话的极好机会。这种交流互鉴本就是艺术节的应有之义,而本次“主题驻演”也充分彰显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广阔视野与高度包容。

陕西人艺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以可贵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高扬地方文化优势,整合本地独特文化资源,强化自身鲜明的审美特色,培育剧院独有的文化品牌,努力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戏剧舞台,这亦是一种睿智之举。中国各省的话剧,实则是各地人民以富于地方特色的语言,审美地把握世界的独特创造。愈具地方文化特色与审美个性的剧团,愈能在话剧的百花园中争奇斗艳、大放异彩。中国话剧界若能多几家像陕西人艺、北京人艺、辽宁人艺、上海话剧中心这样,注重发挥自身审美优势、整合本土文化资源,创作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并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话剧作品,那么中国话剧的百花齐放便真正可期。这对当前一窝蜂争拍同类题材、丢弃自身审美特色与地域风格的雷同化创作倾向,无疑是一种有力的匡正。

将小说名著改编并搬上舞台,自觉汲取文学养分,是繁荣话剧艺术的重要途径。从这五部作品来看,陕西人艺已积累了丰富的从文学思维到舞台思维转换的经验——有成功经验,也必然有应吸取的教训。这条艺术转化之路依然漫长。在这方面,陕西人艺的努力可谓功在当代,荫泽千秋。

看完首次公演的话剧《星空与半棵树》,感慨万端。陈彦的几部长篇小说,正如王元化先生所提出的评价标准那样,可称之为“有思想的艺术与有艺术的思想的统一”。从《装台》到《主角》,再到《星空与半棵树》,其题旨愈发宏大而深邃。主人公既有如星空般崇高的理想、信仰与执着追求,同时作为小人物,又展现出执著于“半棵树”官司是非不放的坚韧精神。剧中融入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对公平正义的法治追求,都是以艺术化、审美化的方式呈现的。

最后,我理解导演在该剧中引入动物世界的创作意图,也欣赏沿用小说中猫头鹰等形象的设计。然而,动物群像戏份过多,给人以“形式的意味大于有意味的形式”之感,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情节推进与人物性格塑造。建议对群体动物的戏份适当做减法,使全剧更加精炼凝练。 (仲呈祥 作者为文艺评论家)

【责任编辑:肖梦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