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中国电影人宜昌对话,聚焦电影经济新浪潮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31日10:17 来源:

极目新闻记者 张艳

10月30日上午,在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举行闭幕式之际,“宜昌对话・中国电影经济新浪潮”活动在湖北宜昌举办。

本次活动由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宜昌市人民政府主办,聚焦“AI重塑电影工业新范式”与“光影赋能城市经济新蓝图”两大核心,汇聚电影行业领军者、创作者、经济学者及文旅专家,共探中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嘉宾们建议,宜昌可依托电力资源发展绿色算力,结合屈原、王昭君等文化IP打造影人计划,通过举办细分领域人工智能赛事、培养复合型人才等方式,构建电影与科技融合的产业生态。

优质内容,支撑电影经济多元延伸

经济学家马光远从宏观经济视角切入,指出“十五五”规划中“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两大目标,为电影经济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

“希望在这五年里,中国电影产业、中国电影经济、中国电影IP的开发,各个行业的互动、产业链都能够有一个质的飞跃,打造一个真正的电影经济强国。”马光远建议,电影行业应做大产业链,深耕IP开发,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同时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挖掘传统文化富矿。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支菲娜以《好看、好玩、好潮的电影该长什么样”》为题,分享了电影与消费融合的实践案例。她指出,电影经济已形成“吃喝玩乐 + 文旅 + 科技”的多元生态,《浪浪山》与瑞幸联名三天售出500万杯咖啡、《长安的荔枝》带动增城荔枝热销等案例,印证了电影IP的商业潜力。她强调,电影经济的根基仍是“好看的电影”,唯有优质内容才能支撑多元延伸。

AI重塑电影工业,创意与技术共生

在“当想象力遇见算法:AI 重塑电影工业新范式”圆桌论坛中,嘉宾们围绕AI技术的落地应用、产业影响展开深入探讨。

中影智能研究院院长马平分享了中影在AI技术研发上的成果,其团队8年前将AI算法应用于影像修复,开发的手机APP让普通用户得以清晰还原老照片,实现了“科技的温度”。

阅文集团旗下新丽传媒高级副总裁李宁介绍了“IP+AI”战略,集团推出的AI作家助手、版权助手、漫剧助手等工具,已在创作、版权管理、动漫衍生等环节发挥作用。他强调,AI的核心价值是降本增效,但其无法替代人的创意。“新丽传媒仍以打造优质故事为核心,在《庆余年3》等作品中适度应用AI技术优化制作流程。”他透露。

商汤科技数字文娱事业部副总裁李星冶认为,AI将推动电影形态与参与方式变革。一方面,技术进步将降低电影制作门槛,让更多人参与创作;另一方面,VR等沉浸式技术将打破传统观影边界,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内容呈现。

中国科协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靳一楠提出“电影科技双向流动”理念,呼吁关注科技题材电影创作,认为科学家攻坚克难的故事兼具戏剧性与思想性,能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大麦娱乐灯塔研究院研究员赵丹则从数据角度证实,感官刺激与情绪共鸣是电影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关键,AI技术若能提升沉浸式观影体验,将有效拉动市场增量,但创作者需在视效升级的同时,回归故事本质与情感表达。

光影赋能城市,24.5%的游客会因影视产生出行冲动

在“影动未来:光影赋能城市经济新蓝图”论坛中,嘉宾们聚焦电影IP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

1905电影网董事长李玮表示,“中国电影消费年”的核心是推动“票房经济”向“票根经济”转型,通过电影与零售、文旅、餐饮的跨界联动,实现票房、消费叠加。他以《长安三万里》为例,说明电影IP能为城市文旅注入持久活力。

追光动画总裁于洲分享了动画电影的IP打造经验,其三国系列新作《三国第一部 争洛阳》将深度结合历史场景与城市文旅资源。他表示,动画IP具有传承优势,《长安三万里》已带动商丘、马鞍山等地旅游热度攀升,未来将通过VR体验等形式,进一步延伸IP生命周期。导演尹力作为“一部电影带火一座城”的先行者,分享了《云水谣》将福建长教村打造成旅游名片的经历,强调电影产业在拥抱技术与商业的同时,不能忘却文化担当。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旅品牌研究基地主任沈涵指出,24.5%的游客会因影视内容产生出行冲动,不同能级城市应采取差异化文旅策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邓洲则建议,电影IP产业链需完善衍生内容创作、文创产品开发、沉浸式空间打造三大环节,借鉴国际经验,实现从单点爆发到持续循环的提质升级。

(图片由极目新闻记者摄)

【责任编辑:刘建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