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李季)2025年10月31日,江南±800千伏换流站至东新500千伏线路工程一次性送电成功,实现“零缺陷”高质量移交,标志着±800千伏特高压金上直流配套工程全面竣工投运。

±800千伏特高压金上直流配套工程全面竣工投运。通讯员供图
金沙江上游至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我国首个川藏高原腹地电能外送工程。工程投运后,每年可为华中地区输送清洁电能400亿千瓦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约3400万吨,为推动区域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及服务“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支撑。本次配套工程的投运将为鄂东南电网结构注入新的强劲动力,极大提升鄂东区域的供电保障能力。
铁军协同战犹酣 星火聚力筑通途
金上直流配套工程横贯武汉、鄂州、黄石三市,涵盖四条子线路及两项技术改造项目。新建单回线路全长126.425公里,双回线路全长56.488公里,共组立杆塔494基。全线施工环境错综复杂,累计跨越各电压等级电力线路达21次,穿越高速公路14条、国道及省道19条,交叉跨越极为密集,安全风险极高,管控难度极大。
2024年6月20日,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在建设高峰期,现场作业点面超过80个,1100人分散在黄石、武汉和鄂州各处。
为了解决工程建设跨区域协调难度大等问题,国网湖北送变电公司实施区域化建设管理模式,统筹调配优质资源与专业力量。“公司实施区域化管理模式,依据项目的紧急程度和重要性进行优先级划分,合理调配资源和人力,确保关键项目获得优先保障。”输电施工一分公司副经理、工程区域项目经理张周介绍。
10月21日清晨6时,在武汉市江夏区段王湾,连日阴雨导致施工区域道路泥泞难行,传统车辆寸步难移。为了保障工程顺利推进,应急管理中心线路抢修班班长李皓带领队员们赶赴GA156号立塔施工现场,应用蟒式全地形运输车转运塔材物资。“该车采用“橡胶带+金属骨架履带板”的复合设计,全长11.1米,载重能力高达5吨。在斜坡、壕沟以及泥泞路面上行驶,均能如履平地。”李皓介绍说,运送一批物资仅需不到15分钟。国网湖北送变电公司统筹组织各职能部门和单位,发挥专业优势,提供技术支撑,并为施工现场提供了应急照明、后勤保障等物资,成功实现了“1加1大于2”的协同效应。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80多个施工点位,1100人的齐心协力,16个月实现线路贯通,工程建设跑出“加速度”。
风雨同舟齐上阵 众志成城破难关
10月19日23时,随着最后一车混凝土注入GA156号塔基模板,该工程最后一基铁塔基础顺利完成浇筑。GA156号塔坐落于鱼塘中央,四周环水,淤泥深度达4米,进场道路狭窄,施工环境极为复杂。为确保工程进度,项目部首先对铁塔周边进行了围堰填塘作业,并重新修筑了进场道路。

国网湖北送变电公司员工夜间开展基础施工作业。通讯员供图
绵雨“沙沙”轻落,混进挖机“哒哒”的节拍,软密与硬脆交错。10月17日夜间,GA156号围堰填塘施工现场灯火通明,雨点落在施工人员蓝色工作服的布面与安全帽的帽檐上,连声成线,窸窣不断。
“请大家务必注意安全,脚下淤泥湿滑,将每一步踩稳,严禁在挖机旋转半径范围内站立。”现场负责人李健波大声提醒道。本次作业需转运土方约15000立方米,60余名作业人员各司其职,20余套照明设备同时启用,在现场点亮“天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此次施工共投入2台推土机、6台挖掘机及62台运输车辆,形成高强度机械作业集群 当晚,现场机械轰鸣声与现场吆喝声交织,场面热火朝天。“我们采取‘人歇机不停、多点轮班同步推进’的作业方式,在保障人员精力充沛的同时,确保施工进度不受影响。”工程项目经理王飞介绍说。面对沿线40%塘区淤泥地质、夜间施工等多重高风险挑战,国网湖北送变电公司将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党员带头冲锋,项目管理团队全程驻守在重点施工一线。

项目部技术员刘伟康在施工现场对基础进行检测。通讯员供图
今年27岁的项目部技术员刘伟康,看着高高耸立的GA156号铁塔,回忆道:“从10月14日至10月19日23时,我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奋战了6个昼夜,看着老师傅们在雨中穿梭,我有什么理由退缩?”
一束银线、两肩风雨、百米铁塔,诉说着“甘于吃苦、敢于战斗、善于创新、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鄂电铁军。
技术护航夯基石,匠心精铸造精品
面对错综复杂的地质状况及数量繁多的跨越点,施工项目部围绕“零缺陷移交”的高标准要求,通过技术创新,让技术“长”在流程里、“嵌”在设备里、“落”在质量里,就能把创新力持续转化为现场的安全生产力,从而实现“安全、技术、质量”三轮驱动,打造精品工程。
在鄂州段长达80多基鱼塘区域的基础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面临了一项棘手的难题:由于基础钢筋笼的设计长度过大,制作完成后因转弯半径不足,导致成品无法顺利运输至现场。而若改为现场制作,又受到施工场地狭窄的限制,难以展开作业。面对这一特殊地形带来的双重制约,项目部迅速响应,集思广益,最终确定了“分段预制、现场组装”的创新方案,通过将主筋调整至适宜长度,在场地条件允许的地方先行预制,再运至现场进行高效组装。这一举措不仅成功解决了钢筋笼在制作与运输环节的困境,同时为今后在类似特殊地形中开展钢筋笼施工积累了宝贵的技术与管理经验。

金上直流配套工程正在进行导线展放施工。通讯员供图
在跨越武九客运铁路、黄咸高速、宁武高速等关键施工节点过程中,施工项目部创新性地采用了可视化张牵设备和组合式格构架封网等多项先进技术手段,对架线施工的全程实施实时监控,成功实现了复杂环境下的安全可控,成为以技术护航、筑牢安全基石的典型范例。
当前,工程的基础浇筑、铁塔组立、导地线架设等关键工序合格率已全部达到100%。
“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我们不仅培养了一支精通技术、善于创新、能够攻坚克难的技术团队,还为打造精品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项目部总工彭威铭表示,“以刘伟康为代表的青年骨干,将这些宝贵经验薪火相传,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施工人员正在铁塔上开展紧挂线作业。通讯员供图
金上直流配套工程全面投运后,预计每年可向鄂东地区输送440至480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有效满足该区域快速增长的电能需求。此外,该工程每年可替代受端系统相应容量的化石能源装机,减少原煤运输量超过1700万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约3400万吨,为推动区域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及服务“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支撑。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