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黄石新闻 > 滚动播报

法官巧妙周旋下,两企业解除“信任危机”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6日21:03 来源: 荆楚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田城  通讯员 杨李君)“我们不是不想还,是真的难。”11月5日,惠州市某实业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姬某面对阳新县人民法院承办法官,语气中充满无奈。

他的公司自疫情以来经营持续承压,生产时断时续,账户上仅有的10万余元存款已被法院冻结。“如果再查封设备,公司真的只能关门了。”

电话的那头,气氛同样凝重。“我们理解他们难,但我们更怕!”

湖北某电子科技公司负责人指着账面上的156万余元应收货款,“一旦解除保全,他们转移财产怎么办?我们连这最后的十万都保不住!”

信任危机:两难困局如何破解

这起看似普通的买卖合同纠纷,背后是两家民营企业的生存困境。一边是急需回款维持经营的债权人,一边是确有还款意愿但资金链濒临断裂的债务人。案件审理过程中,承办法官敏锐地察觉到,双方并非根本对立,姬某曾多次表示“愿意想尽一切办法支付货款”,而原告也承认“如果能确保还款,我们愿意协商”。

然而,信任的裂痕难以弥合。原告坚决反对解除财产保全:“我们无法承担对方‘杀鸡取卵’后的风险。”而被告虽提出分期还款方案,却因无法提供有效反担保而陷入僵局。案件走到了“调解僵局”的关键节点。

破局时刻:“U盾方案”创新尝试

“实在不行,我们把公司U盾交给你们保管,如果这都不行,那就只能倒闭了!”在一次调解中,姬某仿佛放弃了一般,提出了这个近乎“破釜沉舟”的方案。承办法官立即意识到,这个看似非常规的提议,可能正是打破僵局的关键。

“U盾交出去,意味着公司将财务自主权交给了对方,”法官在后续单独沟通中向原告解释,“这体现了被告最大的诚意。”同时,法官也向被告阐明了《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精神中关于保障民营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原则,以及采取“活封活扣”等柔性司法措施的意义。

经过多轮背对背沟通,一个创新方案逐渐成型:被告将公司收款账户的U盾交由原告保管,确保每月进账不少于10万元用于还款;若资金不足,被告承诺主动补足差额;姬某本人对全部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信任重建:从对立到共赢

调解当日,姬某专程赶赴湖北阳新,将公司U盾和公章带到阳新法院。“我把公司的‘钱袋子’交给你们,”他对原告说,“请相信我们继续经营的诚意。”

这一举措彻底打消了原告的顾虑。作为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观察员,原告负责人深切感受到这种创新方案的价值:“法官没有简单下判,而是通过精准把握双方需求,找到了破解信任危机的钥匙。”

双方当场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分期支付货款本息及相关费用共计161万余元。原告随即申请解除对被告公司的全部保全措施,为企业恢复生产经营创造了条件。

案件成功调解后,承办法官在回访中了解到,被告公司始终恪守承诺,每月按期偿还欠款,有时甚至提前支付,双方信任关系已逐步重建。

本案作为阳新法院深入贯彻《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精神、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实践,通过“U盾担保”这一创新方式,法院在保障债权实现的同时,为企业留出复苏空间,实现了“放水养鱼”,以刚柔并济的司法智慧,为构建健康可持续的营商环境提供了可鉴之径。

【责任编辑:吕鉴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