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快讯

咸宁政法一线行⑲丨聚治理合力 筑平安之基 绘善治新景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6日20:53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白云、周光洁 通讯员 甘紫丹、王莹莹)7月31日至8月1日,“央省媒体咸宁政法一线行”主题采访活动在咸宁开展。20余名中央及省市级媒体记者走进城乡基层,实地探访政法一线,聚焦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平安咸宁全域提升、见义勇为等重点工作,挖掘政法机关服务群众、护航发展的真实故事。

从法官走进田埂乡间,到检察官送法入企;从调解员入户化解纠纷,到智能监控全天候守护……咸宁政法力量真正“沉”下去,群众满意度、安全感实实在在升上来。

今年以来,咸宁市以“平安咸宁全域提升”为牵引,推动政法资源下沉、服务前移,不断夯实基层治理根基,绘就出一幅善治有序、民心温暖的生动图景。

隐水村“一河两岸”滨河步道已成为秀美风景线。袁诚 摄

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小平台承载大治理

每周三,赤壁市赤马港街道综治中心的“5人常驻团队”都会准时出发,深入19个村社开展“下沉巡回”。从“等群众上门”到“去群众身边”,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咸宁推动综治中心从“有”到“优”的规范化建设进程。

赤马港街道综治中心。资料图片

咸安区综治中心创新“1+6+7+N”集约化平台,整合19个职能部门常驻办公,实现群众诉求“一窗受理、一站调处、一地化解”。

今年上半年,该中心受理纠纷1466件,成功化解1414件,化解率达96.4%。在向阳湖镇,“合议共管”模式成为破解村组合同纠纷的“金钥匙”,三年来纠正问题合同304份,为村集体止损增收超1200万元。

采访团在咸安区综治中心。周光洁 摄

通城县作为三省交界的山区县,通过“1+6+N”组织架构整合资源,实现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2022年,该县群众安全感测评满意率达100%。

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依托“镇综治中心-村党组织-村湾党支部-中心户长”四级治理链,成功化解“假种子风波”,为200多户菜农挽回损失80万元。

综治中心不仅是化解矛盾的“终点站”,更是感知风险、服务群众的“前沿哨所”。

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早发现快处置

预防走在化解前,化解走在激化前。咸宁政法系统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矛盾化解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防范”转变。

通城县公安局推行“三联单”机制,对重大风险隐患联合推送《风险隐患提示函》,实现多部门联动处置。崇阳县天城镇综治中心建立“三查联动”模式,落实“提户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工作法,精准掌握重点人员动态。该镇还执行“三级时限”制度,确保信息传递“零延迟”。

在咸宁高新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立律所责任机制,值班律师“负责到底”,杜绝“踢皮球”现象。中心还为企业免费配备入驻律师,挂设“律师联系牌”,提供一对一非讼服务,今年已解答咨询2100余次,调处纠纷510余件。

从“月光调解”到“村湾夜话”,从“合议共管”到“风险先知”,咸宁正用机制创新将矛盾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

法治赋能营商环境,企业有感更有得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咸宁政法系统聚焦市场主体需求,以法治“硬举措”提升营商“软环境”。

在通山县,一家电子实业公司曾因内部人员侵占资产导致千余万元损失,经营陷入困境。通山县政法系统联动发力,公安机关迅速立案,检察机关引导侦查、追赃挽损,法院高效判决并推进执行,最终为企业追回损失超900万元。

“整个过程很及时,为我们公司解决了大问题。”该企业相关负责人杨经理表示。案件办结后,法院、检察院还主动上门提供司法建议,帮助企业完善内控机制,防范经营风险。

在咸宁市民之家公安窗口,“五服务”机制让群众“带着问题来,不留烦恼走”。“原来办车辆报废得跑两三个地方,现在只跑一地,5分钟就办妥!”企业专员刘柱感慨道。市公安局还通过“上门问需”,为企业解决超限临牌等难题。

“央省媒体咸宁政法一线行”采访团在咸宁市民之家公安窗口采访。熊子恒 摄

市中级人民法院构建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格局,通城县法院集中管辖全市一审知识产权案件,已审结超1000件。市检察院通过公益诉讼推动行业整改,如崇阳县检察院在监督中发现部分茶企农药使用记录不规范,随即向农业农村局发出检察建议,推动全县28家茶企建立规范化生产记录体系,筑牢“崇阳白茶”地标品牌质量基础。

葛小峰接受“央省媒体咸宁政法一线行”采访。熊子恒 摄

市司法局出台全省首份涉企行政检查“正负面清单”,划定12项必守规范和10条禁止红线。上半年全市涉企检查频次同比下降58%,企业负担明显减轻。

科技赋能平安建设,智能守护万家灯火

在通山县大畈镇隐水村,智能治理平台融合视频监控、云喇叭、网格员调度等功能,实现风险实时感知、快速响应。一旦系统识别到儿童玩水等危险行为,云喇叭立即喊话,网格员两分钟内即可到场处置。目前,该模式已在120个村(社区)推行,预计明年实现全覆盖。

大畈镇平安建设基层治理智能化。黄铮 摄

咸安区综治中心打通公安、综治、政务三套系统,实现非警务警情智能分流。上半年分流纠纷511件,95%在乡镇层面化解。赤壁市打造“有呼壁应”平台,注册用户超2.2万人,办结诉求7102件,办结率98.37%。

从AI识别防溺水,到“指尖议事”解民忧,科技正成为咸宁基层治理的“智慧翼”。

见义勇为蔚然成风,正气浸润香城泉都

在通城县,见义勇为精神深入人心。2024年7月1日晚暴雨倾盆,国网通城县供电公司员工胡锾路遇被撞老人,立即上前救助,即便自己被摩托车撞倒仍坚持守护;同年10月7日,一辆轿车在闹市区失控,退役军人杜志军驾驶白色轿车冒死顶住车辆,挽救了昏迷司机,避免重大安全事故。两人虽相隔20余岁,却在危急时刻做出同样选择。

通城县通过加强宣传,开展见义勇为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进乡村等活动,举办座谈会20余场、事迹报告会12场、送戏下乡演出32场,不断扩大见义勇为影响力。同时完善奖励机制,每年开展集中慰问,及时公开表彰,对困难家庭结对帮扶。

“央省媒体咸宁政法一线行”采访团在通城县委政法委采访。肖慧婷 摄

自1995年以来,通城县共表彰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和群体57例,其中中央表彰2人、省级22人。今年2月,县委政法委编印《义重通城——见义勇为礼赞》一书,记录57位典型事迹。从七旬老人到十几岁少年,从党员到普通群众,见义勇为正在通城大地接力传承。

从“坐等上门”到“主动敲门”,从“条块分割”到“握指成拳”,咸宁政法系统通过力量下沉、机制创新、科技赋能,正一步步把“治理末梢”变为“服务前沿”,让法治温度可感、平安成果可及。

如今在咸宁,综治中心成为群众“只进一扇门”的暖心驿站,AI预警织密城乡安全防护网,检察建议守护着地标品牌成长,见义勇为的正气在城乡间流淌。这些具体而微的实践,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咸宁篇章,展现了政法工作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

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在这里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平安体验;以法治为基础的营商环境,在这里成为企业发展的坚实支撑;以科技为支撑的治理创新,在这里释放出高效精准的效能。咸宁用一系列扎实探索证明:当法治力量真正沉下去,民心才能暖起来,基层善治的美好图景才能真正绘就。

这份来自鄂南大地的基层治理答卷,不仅为“平安咸宁”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治理路径提供了有益借鉴。随着“平安咸宁全域提升”的持续推进,一个有温度、有质感的平安咸宁,正以其坚实的步伐,向着更高水平的治理现代化迈进。

【纠错】编辑:邱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