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一个新型中青年创业群体正在荆楚大地县域悄然崛起。
他们通常有在大都市甚至海外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经历,走南闯北,视野开阔;他们敢于创新,善于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就业、致富。
他们是“小镇创业家”。
自2024年12月5日起,本报设立“寻找小镇创业家”栏目,联合全省100多家县(市、区)融媒体中心,共同追寻他们的创新、创业、创富故事,聆听他们的心声。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鲁腾 赵恒
恩施市融媒体中心 谢顺 张艺馨
走进恩施市“匠心坊”西兰卡普体验基地,清脆的织机声不绝于耳。谭艳华、谭艳宾这对相差仅1岁20天的姐妹,正端坐于织机前,双手翻飞,梭子在五彩丝线间轻盈穿梭,双脚交替踩动踏板。不多时,“万字流水”的纹样便在布面上渐次展开。
她们曾是舞台上的民族舞演员,如今却选择回归乡土,用一双巧手,将承载土家族千年生活智慧的“西兰卡普”——这门被誉为“花铺盖”的国家级非遗技艺,从武陵深山带向国际时装周,甚至走上国际会议的舞台,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

姐姐谭艳华(右)和妹妹谭艳宾身着西兰卡普纹样的民族服饰(受访者供图)
一场非遗的深情转身
谭艳华与谭艳宾的人生轨迹几乎重叠:从小学同桌到艺校室友,再到一同考入歌舞团,相伴跳了十余年民族舞。
2014年,她们决定转型创业,将目光投向了西兰卡普。
起初,她们只是简单地将西兰卡普的纹样印在服装上作为点缀,结果,在市场竞争中受挫。正是失败让她们意识到:只有真正掌握这门手艺,才能赋予它持久的生命力。
在恩施一个偏远村落,当一方保存完好的传统西兰卡普出现在眼前时,姐妹俩激动不已:“那一刻,仿佛有种刻在骨子里的亲切感。”
西兰卡普,意为“花铺盖”,是土家族姑娘出嫁时亲手织造的嫁妆,一针一线皆寄托着祝福。2006年,它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多方打听,姐妹俩寻访到了西兰卡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代娥。
2016年七夕,穿着时尚的姐妹俩站在了刘代娥的织机前,却被老人泼了冷水:“年轻人吃不了苦,怕是学几天就走了。”
正值盛夏,小屋闷热难耐,她们每天静坐织机前八九个小时,挑纱、引线、打结,手指磨得红肿,汗水浸透衣衫。一个月后,当她们熟练织出“四十八勾”纹样时,终于打动了师傅。
那段日子,姐妹俩吃住都在师傅家,不仅学会了纺线、染色、挑织等全套技艺,更听师傅讲述了许多西兰卡普背后的故事——“桌子花”源自土家族待客的八仙桌,“粑粑架花”藏着丰收的喜悦……每一种纹样都是一份民族的记忆。
“离开时,我们每人扛了一台土家织机回武汉。”谭艳宾说。

谭艳华、谭艳宾正在向外国留学生展示西兰卡普织锦技艺(受访者供图)

改良后的织机
让古老织锦“活”起来
回到武汉后,姐妹俩创立“西普允曦”品牌,尝试将手工编织的西兰卡普融入服装设计,可事业不温不火。“武汉是现代化都市,没有土家文化的氛围,消费者对西兰卡普的接受度很低。”
2020年初,疫情来袭,望着仓库里堆积的织锦,姐妹俩彻夜长谈达成共识:“西兰卡普的根在恩施,我们得回去!”
这一年,离开家乡近20年的姐妹俩,带着织机重返恩施,却发现眼前的家乡既熟悉又陌生——西兰卡普和许多非遗一样,面临着传承断层、与现代需求脱节、市场化不足等困境:会织的老匠人越来越少,年轻人不愿学,产品还是停留在“花铺盖”的老样子。
“没有工人,就找老织娘当师傅;没有学员,就办免费培训班。”姐妹俩租下厂房,寻访散落民间的西兰卡普艺人,邀请她们来基地任教。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第一期培训班报名时,来了近100人,大多是当地留守妇女。
更令人称道的是,她们还与3位木匠合作,耗时一年,将传统腰裹斜织机改良为轻便的“两用织锦机”,不仅便于教学,也方便残疾人士操作。2023年,这项创新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一位残疾学员在学会织锦后,不仅月入3000多元,更成为培训老师,重拾自信与尊严。
截至目前,她们已培训学员3000余人次,带动200多人就业,其中八成是女性,还包括20多位残疾人。她们还与学校合作,将西兰卡普纳入研学课程,每年吸引5000多名学生体验。

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受访者供图)

姐妹俩开发的各类产品
非遗也可以很时尚
“如果只把西兰卡普当作‘老古董’,它终将被时代淘汰。”谭艳宾认为,非遗必须守住技艺的灵魂,创造符合现代审美的形态。
她们从材质入手,加入真丝,让织锦更轻薄柔软;在色彩上做“减法”,采用“美拉德”色系等流行色调,甚至用家乡的柿子汁染色,打造出日晒后呈现渐变效果的围巾。
产品形态也不断拓展:从披肩、首饰到汽车头枕、宠物玩具,开发出100多款新品,让西兰卡普走入日常生活。
2023年上海时装周,她们设计的西兰卡普披肩引起迪奥中国区负责人的注意,并签下长期采购协议。同年,她们以土家民歌《黄四姐》为灵感设计的“梭花布”系列,荣获恩施土家女儿会定情物创意设计大赛金奖。
近年来,她们频繁亮相于国际妇女峰会、中国国际时装周等重要场合,入围2024金砖国家女性创业大赛总决赛,累计参与各类推介活动50多场。
展望未来,姐妹俩计划进一步拓展西兰卡普的应用场景,与家装品牌合作开发织锦壁纸、窗帘,与文旅部门联手打造主题研学路线。她们还希望建立“西兰卡普数据库”,系统记录传统纹样,让这项民族技艺被更多人认识与欣赏。
从舞台到织机,从深山到世界,谭艳华与谭艳宾用经纬之间的坚守与创新,织就了一条属于西兰卡普的彩虹之路——让千年非遗,真正“活”在当下。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