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新闻网讯(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琼艳 关洪磊)以“智”破局,以“新”突围。
今年来,我市全面融入全省“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统筹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线并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工主导产业聚链成群,加快纺织服装、绿色食品特色产业创新突破,前瞻布局低空经济、农业微生物等新兴产业赛道,加快构建“1+2+N”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升级步伐坚实,动能转换成效初显。
数智赋能——
一台平板电脑管一座5G智慧米厂
你相信吗?只需一台平板电脑,就能轻松管理一家现代化大米加工厂。
11月19日,市巨金米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董事长李广斌手持平板,轻点启动键,一条年产35万吨的大米数智化生产线即刻全速运转。这是我省首家建成投产的5G稻米智慧工厂,标志着传统大米加工业迈入“数智时代”。
“这个终端,不仅能‘一键启动’大米加工全流程,还能实时监控每一台设备。”李广斌介绍,这座1.2万平方米的智慧工厂,实现了从稻谷清理到成品包装全流程智能化控制,整条产线仅需3名技术人员值守。
智能化带来的改变,一线员工体会最深。“以前总围着设备转,生怕出问题;现在盯着屏幕就能掌握全局,远程调控一键完成。”技术员李强感慨,他的工作已从“体力盯守”转向“数据研判”。

这场智能化转型,是被市场“逼出来”的。
李广斌坦言,大米加工行业长期面临“原料成本高、专业人才少、产品附加值低”的困境,“原料不好收、大米不好卖、人员不好管”是常态。原有老厂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能低、能耗高、环境差。
“不改变,就会被淘汰。”李广斌说,尽管当时全省尚无先例,企业仍派人赴外省考察,最终认定:大米加工智能化技术一定是未来方向。
去年3月,巨金米业投资1.5亿元建成5G智能工厂,年加工能力从10万吨跃升至35万吨。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建立起全程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一粒米”从源头到终端的全周期管理。
成效立竿见影。“智能化主要解决了人、质量和管理三大难题。”李广斌列出一组数据:产能利用率提升10%,碎米率下降3%,每年减少碎米约2000吨,大米优质率高达99%,人工成本节省近80%。
生产线配备的传感器与数据分析系统,还能对加工过程进行智能评分,管理者可根据评分倒查生产经营环节,精准查找问题、及时调整策略,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投入1.5亿元做数字化转型到底值不值?李广斌说,通过质量控制系统降低3%的碎米率,可以为企业增加数千万元的收入,“再加上产能提升与效率优化,这笔投资不仅值得,更是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巨金米业的探索,是我市“智改数转”大潮中的一朵浪花。目前,全市先进级智能工厂已达15家,背后是一套精准有力的政策“组合拳”——
顶层设计先行。我市制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明确实施“数字转型赋能、数字产业发展、数字生态优化、数字基建提升”四大行动。
精准服务护航。市委、市政府部署推进5G工厂建设,示范带动50余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虾谷链”潜江龙虾供应链服务平台获评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为200余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为50余家规上企业免费提供“一企一策”转型方案。
夯实数字底座。全市累计建成5G基站1901座,实现重点区域深度覆盖;算力总规模突破11.9PF,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大支撑。
转型升级——
“潜江裁缝”走向高端制造
在湖北奥瑟夫制衣有限公司制衣车间,四条银灰色的“空中走廊”有序运转——吊挂系统将裁片精准送至每个工位,工人伸手取料,缝纫机嗒嗒作响,一件件户外服装逐渐成型。
“这是我们今年新改造的联动生产线,可实现工序自动分配、数据实时跟进。”董事长刘禺铭说,如今每道工序都可追溯,“质量问题一查便知。”

技术总监伍国庆指着一款滑雪服介绍,“这款工艺复杂的服装需要经过280多道工序,日产量仅90件。”值得一提的是,每件衣服内都缝制了一个生命保障装置——雪崩救援定位器,可在危急时刻帮助救援人员迅速定位。
“传统不等于低端。”刘禺铭道出企业转型的核心理念,“传统产业不代表落后生产力,关键在于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这句话,揭示了我市传统产业破局的核心密码。
曾经,服装作坊遍布我市城乡,“潜江裁缝”的美誉传遍大江南北。然而,随着成本持续上涨、订单波动加剧、熟练工日益难招,传统生产模式步履维艰。
面对生存压力,奥瑟夫去年投入6000万元,将3万平方米老厂房全面升级。新引进的自动化设备和数据管理系统,让生产效率提升20%。如今,企业的产品不仅进入海丽汉森、迪卡侬等国际品牌供应链,还成为安踏、探路者等国内品牌的重要合作伙伴,年产量达80万件。
“现在工人操作新设备,快的话一两个小时就能上手。”刘禺铭欣慰地说,仅今年就吸引了十多名年轻人加入,“这有效缓解了招工难问题。”
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清晰路径:
纺织服装产业聚焦户外运动赛道,向品牌化、高端化迈进。快乐方程、比帆、捷克威等本土自主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从代加工向品牌输出转变。
绿色食品产业向全链化、多元化发展,80余家规上企业形成60多种产品矩阵,涵盖餐饮、食品、医疗等多领域。
现代化工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跃升,百美药业原料药项目已投产、中能新材料产业园正在试生产,推动产业价值链持续上移。
这些转型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传统产业不是包袱,而是宝贵的产业根基。通过技术创新、设备升级、品牌打造,传统产业完全能够焕发新生,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
未来布局——
光电材料、固态电池、低空经济蓄势崛起
在潜江高新区,一批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新兴产业正加速成长。
走进湖北华耐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3万吨电子级乙烯基系列有机硅新材料及5000吨芯片用甲氧基系列有机硅新材料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该项目总投资2.6亿元,依托园区充足的液碱、蒸汽、甲醇等原料优势,专注生产电子级硅烷新材料。“我们的产品直接供应国内芯片企业,与鼎龙、晶瑞等上下游企业形成紧密配套。”生产副总何光介绍,全面投产后预计年营收可达3.5亿元,二期项目也将按期启动,致力于打造完整的有机硅材料产业链闭环。

不远处,湖北兴训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厂区内,储罐高耸、管廊纵横,现代化的工业气息扑面而来。该公司年处置10万吨光芯屏废弃电子化学品项目同样进入试生产关键阶段。
“项目工艺涵盖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处置及有机溶剂精馏利用三类。”生产车间副主任张伟介绍,项目投产后年销售收入预计达3亿元,可带动120人就业。
我市在新兴产业布局上展现出前瞻眼光——
光电材料聚链成群。高端湿电子化学品集群成功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集聚上下游企业50余家。阿科力光学材料、兴训电子半导体材料、广钢气体电子特气等项目相继试产,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氢能产业破局起势。我市已完成氢能产业专项支持行动方案编制,正加快构建“制氢-储氢-用氢”全链示范。清北氢能绿氢项目、可赛化工副产氢项目稳步推进,盐穴储氢空间综合利用项目也在积极谋划中。
未来赛道前瞻布局。围绕低空经济、固态电池、农业微生物等前沿领域,他山科技人形机器人、华中地区固态电池产业园、农业微生物产业重大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加速布局。
从光电材料到氢能,从低空经济到固态电池,潜江正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打造多点支撑、多链并进的产业新格局。一个个蓄势待发的项目,正汇聚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让这座城市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加速奔跑。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